不知不覺中——準確地說,應該是不動聲色間——“利群”一、二類煙銷量對比已經上升到1:1。
要知道,就在2020年——在一類煙大增12%、凈增15萬箱的前提下——“利群”一、二類煙銷量對比還維持在略髙于0.8:1左右。
再往前一年,2019年“利群”一、二類煙銷量對比只有0.7:1.
再再往前一年,2018年“利群”一、二類煙銷量對比還只是略高于0.5:1。
從商業銷量在2018年突破300萬箱到2020年超過315萬箱,在不犧牲銷量增長、份額提升的前提下,能夠將一、二類煙銷量對比從0.5:1提升到1:1。以“利群”二類煙優勢的深入人心、二類煙規模的基數龐大,這樣的轉變殊為不易、更顯可貴。
在討論這些深刻變化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厘清一個事實。
有的觀點認為,“利群”早就是全國性大品牌,產品基座又是二類煙起步,貌似做強結構、做大規模順理成章、輕而易舉。但只要考慮到最近幾年全國市場結構提升、消費升級的速度和幅度,以及“利群”二類煙的體量規模、認知強度,“利群”今天的結構提升、價值升級——“二進一”——其難度根本不亞于曾經的“四轉三”、“三轉二”。在某種意義上,“二進一”顯然要更難一些、更勝一籌。
梳理這一過程,
從產品線的角度,“利群”在最近幾年花大力氣補齊了細支、中支和短支的產品缺失和供給短板,從過去一粗獨大進入到以粗為主、中細并進的產品構成。前4個月,“利群”創新產品銷量突破12萬箱,極大地補齊和豐富了產品組合和增長貢獻,尤其一類中支煙勢頭非常不錯,躍居至全國前4位,保持了旺盛的增長勢頭。
另一方面,“天外天”、“山外山”、“樓外樓”、“西湖戀”、“江南韻”、“夜西湖”,以及“休閑細支”、“陽光橙”等一系列年輕化、差異化、特色化的產品輸出,又進一步豐滿和提升了“利群”的品牌形象、消費認知,拓寬和擴大了“利群”的市場覆蓋、消費群體。
還有,推動成熟產品適當的、合理的價格調整,“利群”也做出了積極嘗試和有益實踐,不僅直接提升了“二進一”的效果,也降低了市場溝通的成本和過程。
從市場構成的角度,“利群”在最近幾年實現了本土市場長期堅挺、省外市場茁壯成長的齊頭并進,尤其一類煙的發展逐漸地進入到依靠但不依賴本土市場的層次階段。
今年1-4月,本土市場的銷售比重只有不到27%,與此相對應,省外市場的增量貢獻度也接近70%。本土市場一類“利群”的銷售比重保持在略高于50%的水平,同比去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省外市場提供了相比過去更多、更直接的增量貢獻。
從品牌狀態的角度,除了保持一貫的、一如既往的平和從容、潤物無聲,“利群”像極了“京東”和“順豐”,沒有搞那些光彩奪目的概念和花里胡哨的噱頭,但在基礎設施、技術能力、戰略執行、整體推進這些方面異常的扎實與綿密,持續地構建起完整而充分的堡壘墻和護城河。
這兩年,外界也看到了“利群”從姿態、心態到狀態的調整與提升,大品牌不僅有耐心和韌勁來做小市場、做新市場,而且更饑餓、更積極、更主動,像極了那句感嘆,“比你優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這些歸納起來,我把它理解為“年輕向上的力量”。
“利群”的這些動作,既體現出強烈的年輕化,品牌姿態、產品形態和風格調性不斷地趨于年輕、多樣和個性;又有堅定不移地向上走,品牌價值、產品結構、市場口碑、消費評價的同步提升,一步一個腳印,一個一個動作,彼此之間環環相扣又互為促進。
是的,大品牌的轉型轉身——轉什么,怎么轉,什么時候轉——從來都是典型的知易行難。
既有決心不好下,日子好過的時候內部沒有動力,等到非下決心不可往往就錯失機會、喪失主動;也有路徑很難選,把現有存量維護好是壓力的一方面,增量牽引做足特色、做出新意則是更具挑戰性的另一方面;更有定力穩不住,因為大品牌自身的更大規模、更高基數,轉型轉身的效果不會那么直接突出,很容易淺嘗輒止,又或者內部缺乏韌勁、耐性而導致半途而廢。
所以,即便對“利群”充滿信心,對這樣的轉型轉身也充滿敬意。
當然,作為中式卷煙的代表性品牌,“136”、“345”的引領性品牌,我們對“利群”還有幾個方面的關注與期待。
第一,新的增長有沒有品牌慣性使然。
第二,“一個利群”的產品線管理。
第三,“心靈旅行”故事的常講常新。
第四,在新煙、泛煙和非煙領域的技術儲備、產品表達和具體動作。
期待從利群(新版)到新版“利群”之后的“利群”,期待一、二類煙銷量對比上升到1:1之后的“利群”,我們拭目以待。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