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鄂嘉鎮,今年39歲的徐成勇是一位致力于鄉村振興的“新農人”。17年前,他懷揣理想回鄉創業,扎根鄉村,為產業興農探索新模式,為鄉村建設注入新活力。
徐成勇在地里查看莢豆長勢。陳婧媛攝
回鄉創業,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
徐成勇是雙柏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長,也是雙柏縣科普科協工作農村科普帶頭人。
2004年,徐成勇從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畢業后進入廣州一家電子廠工作。“當時,電子廠旁邊有個果蔬批發市場,我下班后會經常去市場里轉轉,看看行情,再加上看到大城市的發展,心里也萌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徐成勇說。
2007年,徐成勇毅然辭職回到家鄉,跟著父親種植烤煙和冬早蔬菜。2010年,煙草部門到村里推廣臥式密集式烤房,逐步替換烘烤損失率偏高的老式烤房,讓鄉親們有更多的種煙收益。
“為了能讓鄉親們早一點使用先進的臥式密集式烤房,我和家人商量后,決定將自家院子里空余的土地無償提供出來,建了5群1座密集式烤房。”徐成勇說,當時建這個烤房,還是需要一點勇氣的。
2016年11月,在相關部門政策的支持下,徐成勇成立了種植專業合作社。2019年,徐成勇又投資建了擁有年加工儲藏能力達100噸的冷庫,不僅降低了儲運成本,還實現了錯峰銷售,為發展種植業奠定了基礎。
穩步發展,做大種植產業
2023年是徐成勇回鄉發展的第17年。如今,他已成為當地一名種植行家,這中間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自是不言而喻。通過這些年的實踐總結,他有了自己的種植基地,探索出了“烤煙+豆”的種植模式,從栽種、施肥、打藥,再到摘收,徐成勇都在行,帶領村民每天忙碌在田間地頭。
創業雖然艱辛,但他卻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在創業初期,由于缺乏種植經驗,加之沒有找到銷售門路,我吃了不少苦頭。”徐成勇說,不懂技術,就從網上自學,有時候為了學習,飯都忘記吃。
在自學的同時,還積極找市場尋銷路。近幾年,除了傳統的線下銷路外,徐成勇還通過請網紅直播帶貨、微信預售等方式拓展銷售途徑。2019年,徐成勇被雙柏縣委縣政府授予了“十佳新型職業農民”榮譽稱號。
2022年,徐成勇流轉土地136畝,用于煙后種植小金豆、莢豆、長壽豆。“我們在陽太、龍樹2個村示范推廣煙后作物600余畝,輻射帶動同村及周邊農戶增加收入360萬余元。”
每年一到栽收季,徐成勇就會請人來幫忙,同村的李忠華每年都參與其中。“這幾年我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工錢一天在80元到150元之間,既能照顧到家里老小,又不耽誤自家的農活。”李忠華說。
不忘理想,助力鄉村振興
徐成勇的事業有了起色后,也從未忘記曾經的理想。他積極配合地方政府開展公益活動,2019年,徐成勇在“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雙柏行動工作中,個人捐款5000元助力扶貧、向鄂嘉鎮敬老院、安置小區捐獻價值8000元的生活物資;2022年上海疫情暴發后,他又主動向上海市嘉定區捐助20噸蘿卜,價值4萬余元。2022年7月,雙柏永朋種植專業合作社被評為云南省農民合作社省級示范社。
有了徐成勇的成功示范,鄉鄰們對他漸漸開始信任起來,也愿意跟著他干。今年42歲的王光福從合作社成立到現在,一直負責田間管理。“我在這里已經干了6年了,我將家里的土地承包給他,每年不僅有土地租金,每個月還有2400元的工資。”村民王光福說。
據了解,在雙柏永朋種植專業合作社,像王光福這樣有6年“工齡”的工人有8個,他們在徐成勇的帶領下,也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子,有的還辦起了養殖場,一年收入20萬元左右。
“如今,煙后產業的路子越走越寬,我愿扎根鄉村,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帶動農戶進行合作發展,助力群眾增收致富。”徐成勇說,作為從農村出來的孩子,他希望通過發揮自己的技術和信息優勢,和鄉親們一起念好返鄉創業“致富經”,握好鄉村振興“接力棒”。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