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在田里忙活。李根 攝
村民在田里施肥。李根 攝
甘雨潤物,陽春布澤,在湖南常德市桃源縣盤塘鎮紅巖山村連片種植的煙田里,遠遠望去,一株株煙葉生長正旺,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碧綠肥壯。
趁著雨后土地松軟,煙農們三五成群地穿梭于田間,紛紛開始培土、清溝、施藥……大家干勁十足,精心呵護每一株煙苗,期盼今年有個好收成。
“現在種煙輕松多了。”今年51歲的鐵桿煙農張友強種了15年煙,規模從最早的10畝發展到現在的40畝,說起自己種煙的經歷和村里煙葉產業的變化,老張打開了話匣子。
“以前各家種各家的煙,起壟、施肥、烤煙都是靠自己,種幾畝煙都忙不贏,種二、三十畝想都不敢想。”老張回憶說,現在機耕、起壟、植保等環節都有合作社一條龍服務,煙葉技術員每天都來進行技術指導,自己只要悉心呵護好煙苗的成長,種、收、賣都不愁,心里踏實得很。
“種植煙葉的路,我一直在走,走著走著,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老張高興地說,去年煙葉豐收,家里的純收入有10幾萬元,便添置了一輛小汽車。多年來,他種煙供兒子上學,如今兒子大學畢業,工作也穩定了,帶著未婚妻來看他,一家四口望著田里嫩綠的煙葉,心里滿是憧憬。
正是因為有了煙葉這個產業,才支撐起了盤塘鎮許許多多“老張”們的幸福生活。如今,這里通過開展煙稻輪作模式,以連片的萬畝煙田形成了亮點鮮明的稻田煙區產業發展帶,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鄉村振興也得到穩步推進。
“煙稻輪作一年下來,每畝土地的煙稻輪作產值超過6000元。”常德市煙草專賣局(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煙稻輪作模式既提高了農田單位面積種植效益,又穩定提升了糧食產量,實現以煙促稻、以煙穩糧、協同發展、共同受益的產業融合發展格局。
在不斷的探索中,煙稻輪作模式在常德的桃源、臨澧等煙草發展適宜區得到大面積推廣,成為解決煙糧爭地矛盾、實現煙葉可持續發展和保證煙糧雙豐收的重要模式。
金葉惠農,重任在肩。沅澧大地上,一幅創新引領的現代化煙草農業畫卷正在染色鋪繪——高質量發展的愿景不僅映照進了現實,也為當下宏大的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豎立一面別樣鏡鑒。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