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來了!水來了!”5月31日,云南石林縣寨海村村民奔走相告,喜悅寫在了臉上。
這水,來之不易。
5月30日一早,在西街口鎮綠水塘村委會寨海村一處名為“南洞”的溶洞內,村組長畢建林帶著村民用鋤頭將溶洞底部的淤泥一點一點地挖開。隨后,100多名煙農肩并肩架起 “百米人力傳送帶”,齊心協力將溶洞底部的淤泥一桶一桶地裝到運輸車上拉走。
他們當中年齡最大的72歲,最小的17歲。
2023年5月30日,寨海村煙農架起“百米人力傳送帶”。畢建林 攝
正值中午,烈日當頭,淤泥終于被清理干凈,但沒人知道里面水量是大是小。
“我們對這邊比較熟悉,個子小一點,應該能進得去。”昂光福、畢志云和昂志林3位青年主動請纓鉆進去“摸底”。
洞口很窄,僅容單人通行,他們用匍匐前進的姿勢,一點點爬向水源,等爬過四五米才發現,還有一處“漏洞”,導致出水量不大。
出于安全考慮,畢建林立即讓3人撤回,組織村民用污水泵先將水抽出。隨著水位下降,洞底的三人再度爬行進去,搶在水位回升之前,合力將“漏洞”堵好。
天色向晚,鉆出“南洞”,昂光福他們的腰打不直了,頭上撞起了“青包”,手臂擦出了血,但他們和周圍的村民一樣,高興極了,因為找到了這“甜蜜”的水。
當第一股清水從新鋪設的管道中緩緩流出,在這片喀斯特地貌,沉默數年的地下水,此刻成了寨海村的“救命水”。
2023年5月31日,清水流入干涸的池塘。畢建林 攝
“今年天太干了,如果不澆水,煙苗死了就沒有收成。再找不到水,人喝水都是問題。”72歲的王趙氏早早就提著自家的桶和鋤頭來幫忙。
“老一輩人就在這里取水,幾個村組干部商量后決定把淤泥清干凈,為大家引清水,農戶們一聽到消息就自發來出力了。村里為此也積極地協調運輸車輛和鋪設管道。”綠水塘村委會書記錢菊芬介紹道。
干旱的地方不止一處,但并不是都能幸運地找到水源。
無水源取水,是煙農面臨的一大難題。
石林縣是典型的巖溶石漠化地區,缺水是常態化問題,并且今年的干旱程度為近10年來最重。去冬今春以來,石林地區平均雨量41.9毫米,較常年同期137.9毫米偏少96毫米,屬特少范圍,煙區水庫、壩塘等水利設施蓄水僅為0.237億立方米,僅占正常蓄水量的30%,較去年同期減少43.1%。
池塘干涸、土地龜裂、煙苗“喊渴”、“熱浪”滾滾……天氣持續晴熱,讓石林大地一片焦渴。
由于白天持續高溫,村里的男人們都是傍晚給煙苗澆水,有時直到黎明才能倒頭睡下,在煙農們看來,一株株煙苗就是他們生活的希望。
“一畝煙一次補水至少是1立方米左右,單拉水每畝成本就上漲了300元,你想想,如果沒有政府和煙草部門的扶持,老百姓怎么拉得起?如果連老百姓的用水都沒辦法解決,我就不是一個好干部。”這是黨員畢建林的初心。
取水成本過高,是煙農面臨的又一難題。
在嚴重旱情的“烤”問下,石林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黨員干部和職工同煙農一起并肩作戰,以實際行動回答責任和擔當。移栽以來,全縣8633戶煙農共出動拉水車輛4200車次,投入抗旱人數5.4萬人次。
2023年5月25日,西街口煙站組織煙技員為煙苗補水。譚政 攝
“現在除了人飲水,就是拉水保苗,保苗就是保我們的收成!”村民畢華有說道。
科學抗旱,勢在必行。石林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從應對旱情,適應生產實際出發,全縣7個鄉鎮(街道)相繼成立抗旱保生產先鋒隊,制定抗旱移栽保苗“一村一案”,走村入戶開展移栽節水技術指導,根據移栽時間和煙株長勢,加強分類指導,全面開展補水保苗,做好查塘補缺、偏株管理、巧補水肥,促進煙株早生快發、均衡生長,確保“栽一棵、活一棵”。
2023年6月1日,西街口煙站全體職工和煙技員為煙農培訓中耕管理技術。王李華 攝
越是艱難越向前。期盼中的降雨一再“爽約”,石林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全體黨員干部職工仍在積極努力,保持“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科學精準落實各項措施,同煙農一起全力應對旱情,力保這片“金葉子”不再“望天收”。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