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完煙后機器耕田,準備插秧補種一季稻子。楊丹青 攝
日前,在福建三明市沙縣區夏茂鎮中街村,煙農陳啟輝的煙田里,專業化服務隊和他一起正忙進行煙后稻機械播種作業。如今已到“一季煙+一季稻”的生產時節,廣袤田疇里,在現代化農機設備的轟鳴聲中,一幅“煙稻輪作”的美麗畫卷已徐徐展開。
"這是我新買的農機裝備,包括2臺新升級大型農夫拖拉機,1臺自動播種機,2臺自動覆膜機,總價值20余萬元,還享受到各級政府的農機補貼,還有部分補貼還在'路上',在種完一季煙后,緊接著就種稻,這樣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可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實現產量質量雙提升,一田雙收。"陳啟輝樂呵呵地說。
在夏茂鎮,像陳啟輝一樣,通過種植烤煙增收致富的人不在少數,當地各個鄉鎮也充分發揮新鄉賢、致富帶頭人的作用,大力發展煙草種植產業,引領群眾走上綠色致富路。
煙田成了村民的"致富田"。如何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讓村民的"錢袋子"更鼓?夏茂鎮積極實踐,走出了煙糧融合的"新路子"。
煙稻輪作,少不得機械化助力。今年,在夏茂鎮中街村,100畝煙田由"碎田"變為"整田",通過合理劃定"條田"標準,實現從"以機適地"到"以地適機",形成了現代高標準農田。
"今年我們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動員煙農將復墾耕地統一流轉,開展宜機化改造,種稻種煙,全區新增撂荒復墾煙田1300畝。"沙縣區煙草公司主要負責人靖軍領介紹道。
據了解,2022年,全區已集中流轉稻煙田1.9萬畝,占種煙面積100%,復墾拋荒山壟田種植稻煙1000畝。其中,租期5年及以上的稻煙田占比68%。稻煙輪作生產農戶戶均規模達到57.7畝,居福建省第一。
目前沙縣區各產煙鄉鎮均實現了機械化農事作業,充分體現了農機給力,種地省力,通過實行機械化耕作,有效遏制耕地拋荒或非糧化。
除了不斷推廣研發新型適用農用機械,沙縣區為有效提升煙農收益,促進糧煙雙優生產,還依托中國稻種南方研發展示基地科研優勢,篩選優質水稻品種用于煙后種植。今年以來,同時主動引導鄉賢力量參與,打開了機械種植促進煙糧協同發展的新局面。
如今,沙縣區每年"煙葉+水稻"綜合產值可達到6500元/畝,同比雙季稻提高3500元/畝。目前全區煙后種植優質水稻(或水稻制種)面積達1.64萬畝,100%實現煙稻輪作。
"收完煙可以再補種一季稻子,一畝田能增收1000元左右,加上都用機器種地,人干真不如機器干,咱的收入也增加了。"在沙縣區夏茂鎮西街村的農戶許三好喜上眉梢地說。
近年來,沙縣區正加速探索機械化生產發展有效路徑,努力打造"煙葉+優質稻" 雙優生產基地,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農機選配標準和煙稻融合體系。
下一步,沙縣區將通過拓寬煙草專用機械的社會化服務范圍,提高煙草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圍繞"以煙穩糧,以煙促稻",為全區農民農業生產做出積極貢獻,解決種植大戶生產中期"費時費工"的難題,幫助農民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繁重勞作中解脫出來,真正讓農業生產減工降本,為沙縣區鄉村振興、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有力保障。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