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在偏遠的山區農村,靠讀書走出大山,“跳出農門”追尋更好的生活,遠離那“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是幾代人的夢想。而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市打拼出一席之地的大學生,卻又“跳回農門”返鄉創業,他們的舉動讓父輩們驚訝和質疑。湖北利川市文斗鎮金龍村的何斌,就是這樣一名“逆流而行”的回鄉創業者。
“在城市工作時,我經常反問自己,外出打拼的目的就是要讓一家人更幸福。而我背井離鄉父母得不到照顧,這真是我想要的幸福生活嗎?”6月19日,何斌在山坡一邊趕著牛群,一邊談及當初返鄉時心理。
何斌正在放牛 楊秀明供圖
現年28歲的何斌,2015年大學畢業,在湖南一家手機配件廠謀到一份不錯的職業,通過自己兩年來兢兢業業的工作,從徒弟到師傅,從員工到班頭,待遇也由開始的月薪5千元逐漸增加到1萬元,還被廠家列為“后儲干部”重點對象培養。誰能想到這個在城市闖出一片天地的技術骨干,卻又“跳回農門”返鄉干起了養牛、種煙的行當,成為村里的種養致富能手。
2017年,何斌下定決心,回家養牛、種煙!起初父親也責怪:走出大山就出息了,別回來!老板也想盡辦法挽留,但他心意已定,說走就走。
何斌正在給牛喂食 楊秀明供圖
回到家鄉說干就干,當年養山牛18頭,還在網上自學養牛知識和醫療技術,輕微的病狀自己就能醫治,還利用科技手段將糞便干濕分離發酵,生物有機肥還田種植煙葉15畝、糧食及蔬菜10畝,開啟了綠色發展的種養致富之門。
“各種條件都具備,回鄉養牛、種煙是最好的選擇。既可以照顧父母,還會有不菲的收入。”何斌自信地說道,有當地政府和煙草部門的政策支持、技術指導,依托本土紅色文化傳播影響力,養牛、種煙這是一個穩定且無風險的產業。
2021年恩施州煙草專賣局(公司)進駐金龍村后,著手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在捐資幫扶的同時,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和工業企業的大力支持,多方籌集資金改善基礎設施和治理人居環境,修繕“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十字路會議舊址”和“賀龍街”,建成標志性的農村煙草文化展示館,打造“中棵煙+高油分”煙葉生產示范園區,辦起了特色民宿,邁出了紅旅、農旅融合發展的堅實步伐。同時,結合山區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烤煙和養殖產業,助推鄉村產業興旺,帶動村民增收。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沐浴“三農”政策的春風,利用好紅色資源,這些年何斌逐年擴大種養規模,將山牛逐漸轉換成“西門塔爾”優良品種,養殖母牛自繁自育,循環銷售成品牛,減少成本增加收入。同時,以烤煙和糧食為主要種植產業,既穩定糧食產量又保證經濟收入。
何斌走在鄉間田埂上 楊秀明供圖
“今年除銷售6頭牛外,還有35頭,兩月后母牛產仔,總數就達50頭。另外,還種植烤煙20畝、養豬18頭、養蜂20箱,銷路不愁,預計總產值在70萬元左右。”何斌盤算著自己的產業,臉上充滿著希望。
如今,何斌在產業發展上初見成效,豬牛膘肥體壯,煙葉長勢良好,二老身體健康。妻子在縣城醫院上班,閑暇時帶著父母和兒子一起去團聚,一家人其樂融融,或許這正是他所想要的幸福吧!
“城市固然好,并非長久立身之地。要想徹底改變農民命運,只有盤活農村資源,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才能讓農民過上田園般的城市生活,現正在一步步的實現。我會將我的種養經驗向同伴們推廣,讓更多的人‘跳回農門’引領家鄉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何斌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