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近,農事忙。走進云南省開遠市中和營鎮,登上黑果山遠眺,數萬畝連片耕地一望無垠。近處,5000畝煙稻輪作區已完成翻耕、理墑、打塘作業,等待煙苗移栽;向西北望去,上千畝連片種植的蠶豆綠意盎然。
近年來,紅河州煙草專賣局(公司)協同當地政府,在中和營鎮開展萬畝糧煙協同發展項目建設,積極探索構建以區域化、專業化、機械化、綠色化、多元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煙草農業生產體系,取得明顯成效。
“做強煙區產業綜合體,是服務農業強國建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我們抓好高標準煙田建設,持續優化煙糧輪作,大力推進煙草農業現代化,在煙糧經協同發展方面探索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道路。”紅河州煙草專賣局(公司)局長、經理朱艷梅表示。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中和營鎮耕地多為喀斯特地貌,土壤保水能力差,大多為丘陵旱地,同時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農業產業發展十分困難。
為夯實現代農業基礎,2011年,紅河州局(公司)投入大量資金,協同開遠市委市政府實施“東山基地單元”項目,建設高標準農田、灌溉水利、機耕路等,涉及以中和營鎮為主的三個項目區。
項目按照“依托水源定項目、圍繞煙田抓配套、因地制宜搞建設”以及”整體規劃、系統設計、連片推進”的原則實施,堅持基礎設施建設與中低產田地改造相結合,歸并分散零星地塊,形成了“管網、溝、渠道、路相配套,田成快、地成方,旱能澆、澇能排”的良好局面,當地群眾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有了強有力支撐。
在此基礎上,2022年,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團隊指導下,紅河州局(公司)組織中和營鎮煙農試種500余畝旱地水稻,取得成功,為規模化種植打下基礎。2023年年初,開遠市委市政府牽頭引進開遠市農業投資有限公司,通過自主流轉及農民帶土地入股的方式,在黑果山片區流轉了1萬畝土地,建成萬畝糧煙協同發展項目區(以下簡稱“項目區”)。
“按照規劃,項目區的種糧區和種煙區各為一半,以輪作模式開展生產,發揮稻煙交替種植對土地的保育作用,實現優質穩定產出。”紅河州局(公司)副經理高松介紹道。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基于成熟技術保障和專業團隊指導,2023年秋季,項目區5000畝旱地水稻喜獲豐收,畝均收獲稻谷650.2公斤,千里旱壩稻飄香的愿景變成現實。
加快煙葉產業轉型
來到項目區烘烤工場,100座冷熱一體多功能烤房整齊排列,烤房頂全部裝有光伏發電板。與烤房群一路之隔的,是集回潮、專業化分級、收購等功能為一體的倉庫,倉庫上方同樣也安裝著光伏發電板。
“這些光伏發電板在烘烤期間可保障75座烤房用電需求。”開遠市局(分公司)主要負責人雷榮介紹,在非烘烤季,烤房群中具備冷藏功能的50座烤房可直接作為冷庫使用,緩解了當地時銷農產品收購端冷鏈不足的難題。
為提升煙葉生產綠色化、精益化水平,紅河州局(公司)進行統籌規劃,在項目區構建起以化肥減量化、植保綠色化、能源清潔化和資源循環化為特征的煙葉生產模式。同時,以生產組織模式再造推動生產管理體系革新,實現生產管理網格化、生產作業機械化、生產服務專業化、管理方式數字化,構建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專業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煙草農業經營體系。
——劃分種植網格。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土地流轉方式,按照30~50畝/片的標準劃分片區,公示片區位置、面積、價格等信息,原則上“每戶只種一片田”,方便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
——優化管理模式。推進煙葉生產管理網格化、生產作業機械化、管理方式數字化發展。組建專業服務隊,建立煙葉生產全周期服務體系,構建非煙作物服務新模式;建立差異性惠農定價收費機制,提高服務效率,降低服務成本;實施與網格掛鉤的考核評價機制、合作社規范運營機制,建立專業化服務滿意度評價機制。
——培養職業煙農。加強生產組織和煙農隊伍管理,按照“技術精、素質強”的原則培訓煙農,在培訓技術的基礎上,開展用工管理、經營管理、智慧農業管理培訓,提升綜合技能,培育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
拓寬多元增收路徑
在項目區千畝蠶豆種植基地,一排排“綠籬笆”矗立在地頭,飽滿的豆莢綴滿枝頭。
“去年9月底播下豆種,當年便摘了第一茬。當前正是高產期,畝均收益能達5000余元。”涼棚下,種植戶李本云正在給幾名工人安排活計。
圍繞項目區多元化種植、多元化增收,紅河州局(公司)積極聯合地方及相關農業企業,合作開展了旱地水稻、油菜、蠶豆等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把握特色產業發展規律,以“糧煙雙優、產業融合”為發展思路,利用當地“夏長無冬、秋春相連”氣候條件,合理規劃旱地水稻、烤煙、玉米、蔬菜四類作物輪作區,抓實責任落實和工作推進,增加畝均收益。
變革組織方式,實施村黨組織領辦種植合作社,建立政府、農投公司、村委會(種植合作社)、煙農合作社、煙農之間的利益共同體,推行政府主導的煙區大產業規劃,種植合作社統一開展生產經營管理,煙農合作社組織開展專業化服務,有效促進特色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生產。
推動產業化發展,引入第三方加工型、銷售型企業,通過聯合運營,解決農作物加工、銷售問題,提升附加值,形成穩定產業鏈。
“去年年初,我將25畝土地流轉出去,又返租種植了45畝集中連片的煙田,耕作不用來回跑,還可以托管給專業服務隊種植,省心多了。”34歲的李丹懷是中和營鎮響水村村民,流轉土地后,他加入煙農合作社,成為一名專業化機耕隊員,煙田整地備耕不到兩個月時間,便有3萬余元機耕費進賬。“去年,我種煙、機耕,以及到蠶豆基地打工的純收入,加起來有20萬元哩。”李丹懷高興地說。
項目發展帶來的不止是經濟效益,還有社會效益。“此前我們村5000多名村民中,外出打工的就有1000多人,基本都是青壯年。得知家鄉有了增收的‘大項目’,許多人又回家鄉發展了。”響水村黨總支副書記何榮軍說道。
“有了各方面經驗積累,今年項目區發展一定更順暢。”朱艷梅表示,為了適配萬畝糧煙協同發展項目,紅河州局(公司)引導各村委會成立了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今年將拓寬糧經作物種植種類,讓煙糧經協同發展之路走得更穩更遠。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