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走進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舊城鎮子交村,村口鄉親們種植的一片片小麥和蠶豆正迎風搖曳招展,猶如一片波光粼粼的“綠浪”,層層疊疊地鋪陳開來。
見到袁貴東時,他正在地里采摘蠶豆。蔥綠的豆枝上掛滿了豆莢,豆粒飽滿,他剝開幾粒蠶豆遞給到訪者:“嘗嘗,甜得很。”
袁貴東在地里采摘蠶豆。劉曉麗 攝
憶及過去,今年52歲的袁貴東不禁搖頭苦笑。初中畢業后,袁貴東和村里的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外出打工賺錢貼補家用,他跑過運輸、做過磚瓦工,但都沒有獲得較好的經濟收入,后來選擇回村發展。
前些年,袁貴東除了種植玉米、蠶豆外,還會種一些小麥、油菜等作物貼補家用,雖然賺得不多,但總比在外打工強。
“耕地有機械、烘烤也有專業的烤房,現在根本不用我怎么操心了。”問及家里的種植情況,袁貴東說:“走,去看看我們村的烤房,目前正在升級改造呢!”
過去,鄉親們都在自建的土坯墻烤房里用煤炭烘烤煙葉,每隔兩小時就要添加一次燃料,常常要半夜起來查看烘烤狀況,加之缺乏專業培訓,技術欠缺,烘烤損失率較高,收成也大打折扣。
“有時一個人顧不過來,常常要請工人過來幫忙,一年下來要支出5000多元請工費。”站在袁貴東身旁的李健榮搶過話頭說道。
近年來,瀘西縣煙草專賣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開始在當地推進生物質燃料烤房改造,并持續推廣商品化烘烤和清潔綠色烘烤模式。促進村民生產減工降本、提質增效,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提升。
李健榮(右)在查看烤房升級改造。劉曉麗 攝
李健榮是當地煙農合作社的負責人,也是子交村烤房群的烘烤業主。2009年開始,在當地煙草部門的政策支持下,李健榮分兩批建起了40座密集式烤房群。2018年,李健榮將其中20座烤房改造成使用生物質燃料的烤房,生物質燃料是用鋸末、樹皮、煙稈、秸稈等農業廢棄物作為原料加工壓縮制成的一種小圓柱顆粒,屬于廢物再利用。
李健榮算了一筆賬:生物質燃料加料方便,一次性可以加料200斤至250斤生物質顆粒,可持續燃燒10小時以上,控溫效果也好。與煤炭相比,成本相對較低,每烤一爐煙葉可節約成本300元左右。
“以前我自己烘烤,購買煤炭加上用工費,需要1.5萬元左右,現在送到李健榮的烤房差不多也就是1萬元,可為我節省了不少時間和成本呢!”袁貴東笑著說道。
每到烤煙季節,袁貴東和鄉親們都會將采摘好的鮮煙葉送去李健榮的烤房進行烘烤,每公斤鮮煙葉只需交0.55元的服務費,不僅能省去自己烘烤所需的煤炭燃料費和用工費,還能睡個踏實好覺。
眼下,李健榮正在將剩下的20座烤房改造成使用生物質燃料的新能源烤房。“這幾年,我利用新能源烤房烤出來的煙葉品質更好,更能讓鄉親們賣個好價錢。”李健榮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