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宣威市寶山鎮的“干酸菜”歷史悠久,是當地的出名的土特產。以前,家家戶戶在秋收后都會做一些干酸菜自用;現在宜興專業種植合作社整合資源,把干酸菜做成增收致富新產業,促進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在寶山鎮被古村陶汝衛家,他這樣介紹:“在我們這里,各家各戶在烤煙采摘結束后,都會在田里種些青菜,等青菜長大以后,再收割回來做成酸菜。做好的酸菜曬干后就成了“干酸菜”,然后合作社會聯系派人上門來收購,效益還可以。”
三年前,宣威市宜興專業種植合作社張磊看到寶山鎮的“干酸菜”有發展經濟促增收的潛力,就帶領人員來到寶山鎮調研當地農業種植的自然資源、土壤氣候、生產條件等,了解市場需求后,聯合村委會引導當地群眾合理發展被古村、廠房村集中連片種植青菜,再加工成“干酸菜”銷往外地,讓“干酸菜”成為群眾的增收致富新產業。合作社依托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的產業基地,做大做強“干酸菜”產業,讓“干酸菜,好味道”常在,讓“干酸菜,致富路”常在。
筆者走進投入運行的廠房里,“小山堆”式的干酸菜映入眼簾,一股干酸菜獨有的“酸香味”撲面而來。旁邊還堆著齊排排包裝結束的成件“干酸菜”,一個工人說:“這批‘干酸菜’是昆明的客戶預訂的,廠里現在正準備將這批‘干酸菜’運往昆明交貨。”
現場,大家正忙著包裝收購并經過再加工的干酸菜,為銷往市場做準備,流水線的作業方式既提高了效率也有利于維持生產秩序。寶山鎮被古村黨總支書記滕仕江說:“我們被古村主要以種植烤煙和酸菜產業為主,現在有90%的老百姓都在種青菜、做酸菜,我們原有的老酸菜廠,已經不能容納現在的產業發展。現在,合作社與村委會又通過中央銜接資金100萬元新建了一個干酸菜加工廠。”宜興專業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張磊說:“我們廠的運營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我們自有的基地,另一種就是從老百姓手里邊收購干酸菜。每年我們自己種的青菜大概在150畝左右,其它全部都是靠從老百姓手里收購。老百姓賣給我們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將青菜賣給我們加工,還有一種是他們自己做成干酸菜以后,我們再進行收購。”
寶山鎮被古村、廠房村地處革香河上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照充足,適宜青菜生長。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青菜種植行列,采用“春種烤煙冬種青菜”的輪作方式,把當地的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發展優勢,多渠道增加收入,同時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宜興專業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張磊說:“我們帶動農戶主要是以被古村和廠房村兩個村委會為主,加起來能輻射到1000多戶人家,青菜種植面積大概在3000畝左右,每年除了群眾自己零散賣去市場的貨,廠里收購的干酸菜每年大概有100噸左右。另外,寶山鎮廠房、被古兩個村的老百姓,平均每天在廠里務工的人數大概有30人左右,每年的務工支出大概在20萬左右。”說到這里,寶山鎮被古村黨總支書記滕仕江接過話茬說:“現在,每年的干酸菜產值可以達到上千萬元,我們通過建廠又出租給宜興合作社,每年也可以壯大我們村集體收入達到64000元。”
合作社采用“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發展模式,和農戶簽訂保底收購價,農戶將自己種植的青菜或已制成的“干酸菜”銷售給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分類加工、包裝后進行定點銷售,有效解決了農戶“有產出無銷路”的困難。宜興專業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張磊說:“我們自己加工的干酸菜,要做成精包裝的,主要面對外地客商和一些超市,還有一些土特產店。從老百姓手里收購來的干酸菜要進行第二次加工成大件貨,主要供給農貿市場、批發市場,也有些銷往昆明、曲靖還有昭通,少量的是從網上遠銷到省外,多數在省內就能消化完。”
由于今年天氣干旱,干酸菜的產量比去年有所減少,價格也比往年高,達到了每公斤24元左右。被古村村民浦玉說:“我家一年種了10多畝地,烤煙賣完后又栽一季青菜,一到冬天就做成干酸菜,今年做得2000公斤左右,賣給酸菜廠,今年的單價比較高,20塊錢一公斤,賣得40000多塊錢。”
接下來,宜興合作社在寶山鎮將繼續朝著“小產業推動大發展”的目標,以提升產業效益和品牌信譽為重點,持續唱響寶山“干酸菜”綠色品牌,繼續為群眾增收致富謀福祉,也為合作社的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