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要振興,產業是基礎,發展鄉村經濟是關鍵一環。近日,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施意見》,明確鼓勵煙稻輪作,將煙稻輪作作為全力穩定糧食生產的重要舉措。永安充分發揮自然生態資源和農業生產資源優勢,構建產業綜合體,鼓足農民“腰包”,實現多方共贏,奏響鄉村振興“交響曲”。
農田土地鋪就幸福路
過去,福建永安市青水畬族鄉三溪村煙農洪寶龍常為在哪里種煙而發愁。要想煙葉品質好,就得開展輪作,這給洪寶龍帶來不小的壓力。作為種煙二十幾年的鐵桿煙農,他每年要種植二十余畝的煙葉,大部分靠租地。“租的地塊,種植很不方便,農田主人今年給你種煙,明年就想種植蔬菜。”洪寶龍說。“各類經濟作物之間爭人爭地的現象不少呢。”
為有效解決作物之間爭人爭地現象,青水畬族鄉政府出臺了《青水畬族鄉綠色、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實施方案》,將煙葉產區與其他經濟作物產區嚴格分隔開來;煙草部門聯合國土、農業等部門制定《永安市永久稻煙田建設保護管理實施方案》,明確將全市4.6萬畝永久稻煙田和1900座密集烤房納入保護,深入推進煙稻輪作,為產業綜合體建設打下有利的基礎。
圖為永安青水畬族鄉三溪村煙后水稻。田艷華供圖
在此基礎上,三明永安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探索將烤房升級成生物質燃料烤房,建設綠色防控天敵繁育基地,推廣秸稈溶田,實現百分百地膜回收,以“減肥、減藥、減碳、減害”為重點,持續推動煙葉產業綠色高效發展。2023年,青水鄉21個村有16個村主要以種植煙葉為主,保障了穩定的村財和鄉財收入。青水鄉三溪村作為福建省美麗農村試點村,共有39戶煙農,生產規模更是翻了一倍多。
多元融合形成致富道
七月,玉米遍地,排排田畦上是一位位身材高挑的“綠衣公主”;八月,金葉飄香,片片烤煙讓烤房搖身變成了“黃金屋”;九月,稻浪濤濤,希望的田野上一位位“紳士”正向你深情地鞠躬。
陳宜雷是安砂的種植大戶,是新型職業農民的代表,擁有30多年種植煙葉經驗,今年種植烤煙20余畝,是當地名副其實的種煙致富能手。2017年,陳宜雷開始走上了多元化種植的“好路子”,開啟了玉米、煙葉、水稻的種植模式,曾經的煙田變成了“聚寶盆”。“要是沒有煙草站和煙農合作社的支持幫助,我根本不可能住小樓、開轎車。”陳宜雷告訴筆者,“過去家里兄弟姐妹多,讀書少,日子過的很艱難。在煙草站和煙農合作社的幫助下,不僅掌握了種煙技術,還學會種植玉米和水稻,經濟收入不斷提高。”為切實解決農戶種植玉米的后顧之憂,永安市局(分公司)依托農產品交易市場、百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平臺,構建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機制。以訂單的模式在玉米上市旺季之前統一收購,價格可達1.6-1.8元/斤,實現農產品產銷一條龍,有效拓寬了煙后玉米銷售渠道,充分保障煙農效益。
永安市安砂鎮副書記陳慶給筆者算了一筆賬:“2023年煙后水稻、煙后玉米實現增收4800萬元。”因地制宜的多元化種植模式使得畝均收入不斷增加,“煙葉+”種煙模式猶如一股春風在安砂鎮寶地遍地開花,越來越多煙農按照“以煙為主、種養結合”的多元化增收思路,發展“煙葉+”種植模式。
圖為永安青水畬族鄉專業采收隊采收煙后玉米。田艷華供圖
“在煙稻輪作區種植烤煙并實現稻草溶田,不僅有效改良土壤環境還能提高煙葉品質。”以生態增值促煙葉增效,以煙葉增效促煙農增收,如此良性循環讓陳宜雷喜笑顏開。多元、發展,是煙農們探索增收創富的武器,成為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重要舞臺。
青山隱隱,綠水悠悠,在這片故鄉的熱土上,種出的不僅是翠碧一號的小葉子,更是發家致富的金葉子。懷著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沉下心,俯下身,一步一步書寫著屬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