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煙草市場和大消費明顯都有了強復蘇跡象。年前回老家親人的煙酒店幫忙,可以看到人流如織。人均消費增加是真的,煙的動銷快也是真的,消費重點下移也是真的。
可能是鄉鎮級別,20塊錢是個坎,大云、利群是最搶手且能搶到手的。往下的價位要藏起來拆分賣,往上甚至能上探到硬芙蓉王和荷花。細支是最常問的,也是最缺的,默認的都是常規支,中支打聽的比較少,普及程度較低。
酒也是兩箱起步,主場品牌薄弱,這邊的誰都能進攻并且有一定的收獲。像瀘州老窖、板城、金六福以及異軍突起的叢臺,各花入各眼,銷量都不錯。
除了煙酒,排第三名的,就是糖和瓜子相互爭奪。在中國的消費文化中,煙、酒、茶素有“三大嗜好品”之稱。煙酒茶都是常見的消費品和嗜好品,有著廣闊的市場。然而,煙和酒已經形成了眾多具有強品牌溢價的知名品牌,而茶卻始終未能打造出類似“茅臺酒”、“中華煙”這樣的高溢價、消費者終端認知清晰的品牌。
這是為什么?
首先,工業品與農產品的差異。從行業特性來看,工業品和農產品在品牌形成上存在顯著差異。工業品能夠輸出穩定的產品特性,而農產品輸出的產品,其質量和穩定性難以保證。
工業品通過工業化生產和加工,能夠輸出穩定的產品特性,并保證不同批次間產品質量的一致性。像洗發水、剃須刀等工業品,都能保證穩定的品質輸出,因此容易形成品牌。
農產品由于其生長周期、自然條件等因素,質量和穩定性難以保證。像牛肉等農產品,盡管每年消耗量很大,但難以形成成規模的高認知度的大品牌。
不同區位、不同時間、不同批次的茶葉,其品質、口感和香氣都會有所差異。這種差異使得茶葉難以形成穩定的產品特色和質量,進而影響了品牌的形成。此外,茶葉的種類繁多,從紅茶、白茶、綠茶、黑茶到黃茶,每種茶類都有無數的細分,這種多樣性也使得茶的品牌建設變得更為困難。
在消費品品牌計分的過程中,工業品更能輸出穩定的產品特色,因此更容易形成品牌。而農產品由于輸出不穩定,難以形成品牌。
煙酒屬于工業品,其核心產品特性主要來自于工業生產和加工。這使得煙酒可以輸出穩定的產品和品牌特色,并加以積累。例如,白酒由釀酒工廠根據不同的嚴格工藝,通過工業化發酵,能夠輸出具有穩定質量的白酒產品。因此,不同批次的白酒產品,有著相同的穩定的特色,具體產品特色體現為酒的口感、酒精烈度、酒的香氣等。
茶的產品特性基本上是農業品,不同區位、不同時間、不同批次的茶,無法穩定輸出產品特色和質量。這使得茶無法形成不同批次間穩定質量和特色的產品,進而無法積累成品牌。
中國每年的卷煙和白酒的市場銷售規模都超萬億級。卷煙與白酒市場均有豐富的品牌,并且具有相當多的知名品牌和市場規模。相比之下,茶葉市場缺乏足夠的品牌,市場規模和市場組成一直處于較為模糊的狀態。
煙酒消費者通常對品牌和品質有明確的認知和偏好。例如,白酒消費者偏好貴州茅臺、五糧液等品牌,卷煙消費者偏好中華、利群等品牌。這種明確的偏好推動了煙酒品牌的發展。
茶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和偏好相對模糊。茶葉種類繁多,品質參差不齊,消費者難以辨別什么是好茶。正如那句老話所說,“7萬茶企不敵一個立頓”,消費者對茶的辨識度低,品嘗也無法確定是否有農藥殘留。這使得茶品牌難以在消費者中形成清晰的認知。小罐茶做到了初級的標準化,所以做到了茶品牌的領軍地位。
品牌是消費者和商家間的一種信用契約,這種契約是常年累月積累形成的。品牌的形成,需要長期與消費者互動,通過穩定的輸出和持續的品牌動作反饋,積累消費者認知。這一過程中,穩定輸出是品牌形成的第一步,之后逐漸形成有特點的產品特色,并在消費者中逐漸形成共識,最后形成品牌并不斷自我加強特色。
希望,茶品類在將來有品牌突圍,在春節強消費場景能夠跟上煙酒的步伐。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