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走進貴州省石阡縣青陽鄉的大小村落及農家,無論是有客人自遠方來還是寨鄰串寨聊天都離不開茶罐在火爐邊用火燉出罐罐茶,這是青陽這個少數民族鄉及烤煙大鄉特有的生活習慣習俗,然而筆者也因為這杯罐罐茶在烤煙生產的工作經歷中與這位煙農結下了善緣,情系一生,感懷一生。
2009年正值青陽打造烤煙萬擔鄉,在龍金壩上規劃連片500畝稻田種煙,筆者有幸負責該片區的生產技術指導和服務工作。陽春三月,農村已進入了農忙時節,也是打工人員外出較多集中的時刻,龍金村上壩的吳躍周正進行著復雜的思想斗爭,他的兩個堂弟邀他到湖南打工搞機修,月薪可觀,他被誘惑得動了心,但,他的愛人和兩個年邁七旬的父母卻激烈反對,都說“父母在、不遠游”,應在膝前盡孝,在猶豫不決的時刻,筆者下村路過他的門口,他便親熱招呼留我喝茶,進屋后,他端出了燉得發紅的罐罐茶給我來了一杯,我們一邊喝茶一邊拉家常,他也真實向我吐露了他的矛盾心理和面臨的困惑。
常言說“三句話不離本行”,筆者順風起舵便從為父母盡孝,為家庭有益的思路與他進行了一番交流,在交流中誘導他,門前就是規劃的煙區,條件好、離家近,種點煙,孝敬父母,家庭收入兩者兼得,何樂不為呢?通過一番思想工作后,他也經歷一番思想斗爭進行利弊平衡,最終確定下來,簽訂合同20畝,新修雙制式烤房兩座,由于他平時待人誠懇謙和,用一天的時間就把20畝的煙地承包出來,有序推進烤煙生產,翻犁、整地、移栽的各個環節。就在滿壩整齊健壯的煙株進入旺長階段,吳躍周臉上充滿喜悅的時節。他那兩個堂弟卻傳來工傷死亡的惡耗,據悉是一個在檢修機子時不小心被絞到了里面去,而另一個去拉便一起絞到機子里,絞得粉身碎骨,兩天后他的寨上舉行喪事,真是凄風慘慘,亡者家人悲痛欲絕,當筆者在次上門指導生產時,他的父母、妻子對我有說不完的感激和謝意,都說不是你來做他工作在家中種煙,這回端著骨灰回來的他也有一份,一家老小不知怎么開交。
從此過后,他便年年種煙,由于收入的積累增加,還在青陽街上修了三樓一底的小洋樓,如今他的條件好了,負擔輕了,子女都有了工作,甚至兒子也都當上了某鄉副書記,又在縣城買了商品房,加之年齡已經66歲,愛人也到縣城帶孫子,家里只剩下一個年近九旬的父親和年逾六旬的他,正是此時,他也放棄了繼續種煙的念頭,我們也正趕上面積發展難、穩規模難、種植主體穩定難的“三難”情況下,筆者在輾轉調動后今年又回到了石固工作站,又上門跟他談起烤煙種植,敘起了舊情,他非常鄭重的向我表態,“你來做工作還有啥說的,繼續種”,就因10年前的一杯罐罐茶,鑄就了他的種煙路,成了我們行業的鐵桿粉絲,就因一杯茶,讓他一家人感念一生,認為我的出現,讓他沒有伙同兩個堂弟去打工搞機修,幸免于工傷死亡,尸存異處,也是這一杯罐罐茶讓我與這一家子種下了不解的善因、善果、善緣。
如今雖然時過境遷,人民的生活水平已富裕向好,走進了新時代,逐步脫貧奔向小康,但青陽的罐罐茶依然隨處可見,煙草職工在生產期間一如既往傳承好傳統,力圖新作為,開培訓會,開動員會仍然會喝上一杯罐罐茶,講生產要求、授生產技術、品一處罐罐茶,努力實現一條脫貧致富的道路,凝聚一個又一個、一批又一批職業化的鐵桿煙農。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