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云南網報道 小莊子村距東山鄉政府54公里,距祥云縣城120公里,屬全縣最偏遠的一個山區貧困村。
“4年前,我們村農民人均純收入4100元,去年達到6230元,如今路、電、水、通訊等基礎設施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日前,村委會主任陳永亮高興地告訴記者,全村有傈僳族、彝族、漢族和苗族共148戶、597人。在國家扶持和掛鉤民營企業的幫扶下,小莊子村積極發展青筍、辣椒、花椒、核桃等產業。放眼莽莽大山,他信心滿懷:“兩三年內,農戶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祥云種絲瓜致富-韓如龍攝
小莊子村的喜人變化,正是祥云舉全縣之力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
祥云縣委、縣政府堅持黨建扶貧“雙推進”,增強脫貧“造血”功能。全縣積極“發展規模產業、增加經營性收入”,以發展高原特色產業為主攻方向,堅持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引導貧困群眾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打造百萬畝種植基地、千萬頭(羽)養殖基地,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幫助農戶的產品“賣得好”。
“流轉土地、增加資產性收入”是祥云縣又一重頭戲。
通過依法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方式,全縣流轉土地12.2萬畝,逐步駛入新型農業現代化“快車道”。全縣大力“轉移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走出縣外務工與縣內就近就業相結合,實現13.27萬人轉移就業,年務工總收入達39.8億元。“入社分紅、增加資本性收入”同樣給貧困群眾帶來實惠。去年,全縣通過“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幫扶3838戶建檔立卡戶實現股金分紅1531.5萬元。全縣“落實惠農政策、增加轉移性收入”,有的是引導建檔立卡戶發展產業,根據農戶發展產業的類型和規模,給予種苗等方面的補助。有的是落實好地方的各種補貼,在提升耕地地力、享受保險服務、農業科技培訓和指導中受益。
目前,祥云縣3個貧困鄉、64個貧困村全部穩定有序退出。至2017年末,全縣建檔立卡人口8862戶、32764人中,3年來累計脫貧7092戶、27215人。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5.8%降到2017年的1.37%,累計減貧率83.07%。
同心協力奔小康
祥云烤煙中耕管理 韓如龍攝
金秋十月,走進有“彩云之鄉”美譽的祥云縣,天高云淡,山清水秀,鄉村田野呈現一派豐收景象。
近幾年來,祥云縣干部群眾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不忘初心戰貧困,同心協力奔小康。縣委、縣政府充分激發企業的“愛心”活力,建立健全“黨建引領、村企結對、利益聯結”產業扶持機制,既促進了產業發展,又給群眾帶來實惠,實現互惠共贏。
因勢利導建機制
“我是農民出身,為村民謀致富路,這是企業家應盡的職責,也是企業應盡的義務。”云南龍云大有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紹龍樸實的話,蘊藏著一顆有溫度的愛心。3年來,龍云大有實業有限公司直接、間接投入脫貧攻堅資金約2000萬元,去年榮獲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稱號。
工業經濟提質增效
面對記者采訪,祥云縣委書記王正林說:“企業幫扶確實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之一,縣里在產業帶動、務工就業、合作經營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2015年以來,全縣企業捐款達4500多萬元,均用于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問題。
祥云縣招商、營商、安商環境良好,涌現出一批民營企業“小巨人”。目前,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9家,其中,祥云飛龍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新三板”掛牌上市。祥云財富工業園區入駐企業達79家,產值達100億元。全縣還有41家州級以上農業企業、9個省州級農業莊園、69家休閑農業新主體、107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74個家庭農場。
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近3年來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動員和鼓勵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重點企業精準幫扶貧困村脫貧出列、民營企業結對幫扶其他行政村(社區)脫貧攻堅。全縣有84家民營企業參與脫貧攻堅,結對幫扶覆蓋全縣136個行政村(社區),命名了縣內52家“脫貧攻堅轉移就業示范企業”,祥云飛龍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龍云大有實業有限公司等32家企業掛牌設立扶貧辦公室,并建立了長效幫扶機制。同時,對開展工作積極主動、幫扶成效明顯的企業進行表彰獎勵。
猶如一座座“心橋”、一條條“紐帶”,企業與脫貧“聯”到一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引企業入村帶產業
煙葉采摘了,綠黃色的煙桿依然立在田里,新拴了橫的掛線、豎的牽線,構成一張網,給地里綠油油的秋豌豆搭好了向上爬的架子。
“增收來得快,全靠產業帶。”祥云縣下莊鎮下莊社區黨委書記普尚福介紹,村里成立了鴻潤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引進了招鑫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種植“烤煙+秋豌豆”1630畝、“包谷+秋豌豆”200畝,產品遠銷深圳、上海。過去長期“閑起”的荒地,如今每畝增加產值6000元。他仔細算了一筆賬:“烤煙中下部煙葉采摘后,套種4個月秋豌豆就可收獲,每‘把’豆達0.1元至0.15元,一‘把’豆有8至9粒,因此1粒秋豌豆的價格超過1分錢。”
“引企入村”在劉廠鎮劉廠村,給建檔立卡貧困戶帶來“土地流轉+務工”的喜悅。今年52歲的王瓊芝臉上掛滿笑容:“我家流轉土地1.6畝,每年有租金2200元。我在基地管理蔬菜,按計件每天有工資90元,每月滿26個工日還有300元獎金,平時可以在基地食堂免費吃飯。”
在東山鄉大古者村,“引企入村”的模式是“大產業+集體經濟+扶貧開發”。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由政府貼息貸款5萬元,由合作社用這150萬元建設1棟存欄1200頭的標準化豬舍,再租給祥云大有林牧有限公司,每棟一年租金26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分紅3000元。祥云縣扶貧辦工作人員李明秋介紹,“全縣計劃建設84棟標準化豬舍,帶動270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
如今,“引企入村”在祥云各地各顯神通,為貧困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帶戶入企促就業
“兩年前,我在家里種地,有時到附近打零工,因為沒有技術,錢賺得很少,一家人吃飯都困難。”祥城鎮新邑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李家勝告訴記者,他家有5口人,父母年老多病,兒女還在讀書。幸好參加了祥云裕龍扶貧勞務派遣有限公司的培訓,如今在祥云飛龍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當技術工,一個月能掙3200元,打點零工還能賺1000元,生活比過去好多了。
一個過去“雞不下蛋、鳥不拉屎”的荒坡禿嶺,如今由祥云縣泰興科技商貿發展有限公司建成了“花果山”。公司辦公室負責人魏思鳳介紹,目前種植紅梨、桃子、櫻桃等水果3000多畝,平時每天有60多個工人,生產高峰時用工達200多人,每人平均月工資約2500元。
兩年前,祥云飛龍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務派遣基地,通過技能培訓、勞務吸納及輸送,幫助500多建檔立卡人口轉移就業,實現人均年增收超過2萬元。公司還結合自身實際,以“村企對接”為載體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