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人民網報道 坐落在安徽省郎溪縣新老郎川河兩岸的管村,有一片500多畝面積的煙后稻田,濃霜掛在黃橙橙的稻穗上,隨著隆冬朝陽的升起,漸漸變成氣霧消散在空中。
自上周日起,當地出現難得的幾個晴好天氣。上午十時許,七、八臺中型收割機和十余輛運輸車有序穿梭于田間和阡陌上,一群莊稼人正在緊張地搶收著即將到手的糧食。
管村祖家村民組的潘巨林、潘江父子倆,開著自家的收割機,每天在十點鐘之后下田收割,一天只能搶收25畝左右。他們家今年種了100余畝煙葉,煙葉采收完后種了100畝煙后稻,據潘巨林估算,今年的煙后稻收成好,每畝產量大約650-700公斤,比單季稻的產量還要高,粳稻的收購價當地是每百斤105-108元(收割后直接拉到糧食收購點的毛稻價格),算下來每畝煙后稻能賣1400元左右,今年100畝煙后稻毛收入14萬元,除掉農本凈收入大約5萬元。
潘巨林今年第一次種煙葉,他把承包的220多畝農田一分為二,一半搞煙稻輪作,一半種雜交水稻,其中種了24畝再生稻。“今年的煙葉收成也很好,每畝可產干煙葉250-300斤,單產價值約2800元,為此,一季煙葉產值近30余萬元,但是農本投入較大,煙葉收入勉強保住農本,兩比略有結余兩萬多塊錢。主要是靠國家給煙農的種煙補貼,每畝大約600-700元,這樣煙葉收入、補貼加上一季水稻,全年的農業種植收入大概也就在一、二十萬元。”潘巨林為自家細算了一筆收入賬。
管村村在沿河兩岸禁采黃沙之后,村集體經濟急劇萎縮,村民收入逐步滑坡,貧困人口漸漸增多,全村910戶3086人,貧困戶達87戶214人,是個集體經濟薄弱、村民創業脫貧致富意識蓄勢未發、引而待發的縣級貧困村。為打破村集體幾乎零收入的窘境,積極引導廣大農戶開辟多種經營的路子,增強貧困戶自我造血功能,在宣城市水務局下派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丁紹平的帶領下,以村級扶貧驛站為依托,成立了郎溪縣眾晟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組織并團結30個種植大戶入社,同時還組建了兩個產業扶貧基地。
說起煙葉產業扶貧,潘巨林有說不完的話,種植煙葉、田間管理、三道采收以及煙稻輪作都需要大量人工,他都是請村里或者周邊家庭有困難、做事勤快、懂得技術的老農來做臨時工,工錢在煙葉、稻谷賣掉之后就結算,一般一個人做十多個工,平均能掙到1千來塊錢。“最多的時候一天要用50個民工,一連一個星期左右,平時用工20-30個不等。”
據丁紹平介紹,管村煙葉產業扶貧基地全年產值267萬元,純利潤約100萬元,關鍵是整個種收環節能夠解決當地用工5000余人次,直接帶動農民工收入增加50余萬元。同時還能讓12戶參與其中的貧困人口戶均增加收益達1800元。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