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華龍網報道 記者從重慶市彭水縣人民政府網獲悉,在位于彭水縣潤溪鄉白果村的喜潤烤煙種植合作社里,十幾名工人正忙著培育煙苗。“我們采用的漂浮式育苗具有細致、精準的特點,培育出的煙苗根系發達、抗病力更強。”喜潤合作社經理石發揚告訴記者,今年,合作社共培育了1900萬株烤煙苗,可供移栽13570畝煙田。
煙草種植不但是一項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是一項技術型產業。作為“老煙區”之一的彭水,近年來,彭水以技術為支撐,從育苗到栽種,為煙農提供“一站式”技術指導,不僅大大提高了種植效率,還讓煙草產業成為當地不少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新式育苗提升壯苗比例
每年立春過后,便是烤煙育苗時節。據石發揚介紹,在十多年前,煙草播種與傳統農業播種方式相同,就是由煙農將一顆顆種子撒播到地里,分散育苗,不僅耗時耗力,而且效率低下、成本高。
這兩年,彭水縣引入漂浮式育苗,由合作社統一培育煙苗,再分發給煙農。重慶日報記者在溫室大棚內看到,工人將裝有輕質育苗基質的穴盤漂浮于水面,穴盤上整齊排列著幾十組孔洞,每個孔洞相當于一個營養窩,正好可播種一粒煙苗種子。
“這種育苗法培育出的壯苗比例高,種出的煙葉質量也更好。”今年50歲的唐猛是白果村種煙大戶,他告訴重慶日報記者,煙草種子只有米粒大小,按照傳統的分散育苗,煙農很難將一顆種子精準撒播到一個營養窩里。過去,在煙葉播種培育階段,他往往要進行多次補栽。盡管如此,煙苗生長依然參差不齊,等到收獲時節,煙葉品質自然大受影響。
采用漂浮式營養穴盤培育出的煙苗不僅長勢整齊劃一,而且壯苗率也比過去提高了4—5倍。去年,他一共種植了100多畝烤煙,平均每畝增收300—500元。
“漂浮式育苗適用于大面積種植烤煙的煙農,目前,已惠及全縣2000多戶煙農。下一步,我們還將對該技術進行進一步推廣應用。”彭水煙草分公司潤溪工作站副站長李濤告訴重慶日報記者。
以蟲治蟲促進煙葉穩產穩收
煙葉要想穩產穩收,防治病蟲害是關鍵。這幾年,潤溪鄉村民余開龍正學著培育蚜繭蜂,今年,他將使用“以蟲治蟲”的方法來防治讓所有煙農都頗為頭痛的煙蚜蟲。
煙蚜是蚜蟲的一種,依靠吸食烤煙葉片、莖稈的汁液生長。煙蚜大量繁殖還可傳播病毒,使煙葉感染花葉病。過去,煙農們防治煙蚜多使用化學農藥,雖然見效快,卻破壞了土壤肥力,而且農藥殘留在煙葉上還會影響煙葉品質。
為解決這一難題,彭水縣在市率先推廣起蚜繭蜂防治蚜蟲技術。余開龍所在的潤溪鄉便是試點鄉鎮之一。李濤解釋稱,蚜繭蜂是煙蚜的天敵,雌蜂將卵產于煙蚜體內,其幼蟲利用煙蚜的營養物質生長發育,最終導致煙蚜死亡,形成僵蚜,成蜂羽化后又尋找新的煙蚜產卵、寄生,形成一條完整的食物鏈。
每年,當地煙農會選取繁蚜量高的煙葉培育種蚜,當單株蚜蟲量達150—200頭左右時,進行接蜂,形成僵蚜。李濤告訴重慶日報記者,每個育苗盤的繁蜂量在1.5萬頭左右,1頭繭蜂一生能在250頭蚜蟲內產卵,平均6—8天便可更換一代繭蜂。如此算來,要防治煙蚜,每畝煙地只需放置1—2盤帶僵蚜的煙苗即可。
去年,彭水縣使用蚜繭蜂生物防治面積達18.58萬畝,病蟲害發生率較傳統防治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
科學改土讓烤煙種植更生態
彭水縣地處武陵山區,很久以來便有種植烤煙的傳統。可由于長期施加化肥,造成土壤板結,保濕、保肥力低,嚴重影響了煙葉種植效能。如何改良土壤,使植煙環境更為綠色、生態,是當地煙農盼望解決的難題。
在潤溪鄉喜潤合作社肥料廠,重慶日報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忙著將收集的牲畜糞便進行發酵處理,加工成農家肥,然后打包運輸。這里是彭水縣最大的一家農家肥加工基地,每年生產的2萬噸農家肥可滋養周邊5萬多畝烤煙。李濤告訴重慶日報記者,以潤溪鄉為例,近年來,他們以農家肥為節點,通過“綠肥+煙葉+農家肥”的種養循環模式,一舉解決了糞便處理、秸稈焚燒、土壤保育等多個難題。去年,彭水縣烤煙種植施用農家肥畝用量由原來的100公斤增加至150公斤。
與此同時,他們還大面積推行“綠肥”種植。每年烤煙收獲后,煙農便會在煙田里撒播胡豆、油菜作為“綠肥”。來年春季,再將“綠肥”的秸稈翻壓還田,以增加土壤肥力。
“沒想到,用綠肥種出的煙葉品質更好。”種煙大戶唐猛感慨道,過去,由于土壤肥力下降,他種植的煙葉品質越來越差,在煙葉分級收購時,賣不起價。前年,他首次嘗試“綠肥”種植后,不僅煙葉品質逐年提升,而且土壤也更加肥沃,實現了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
目前,全縣累計進行“綠肥”種植的煙田共有1.04萬畝,有效提升了種植效能。據統計,去年,煙葉的中上等比例較三年前增加了9個百分點,使煙農每畝增收800多元。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