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海南日報》報道 山巒間,輕煙般的晨霧籠罩著連片桑田。4月18日上午,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鄉什統村村民王平將一摞摞桑葉洗凈消毒后,準備趕去蠶房給蠶寶寶喂食。“前兩天剛賣了一些蠶繭,掙了900多元呢!”
因土地貧瘠、氣候干旱少雨、產業單一,什運鄉經濟發展長期滯后。三年前,什統村結合村情實際,在鞏固提升傳統產業的基礎上,開始探索發展“短、平、快”特色產業,種桑養蠶因見效快、收益高,尤受村民青睞。
“每半個月就能賣一批蠶繭,就像按月領工資似的。”在將自家的3畝水田改種上桑樹后,王平每年光這一項收入就有1萬余元,加上養蜂及種植檳榔、橡膠等其他收入,如今一家人也搬進了新蓋的兩層小樓。
目前,什統村共種植桑園300畝,去年產值達160余萬元。憑著一壟壟郁蔥的桑田,什統村200戶村民實現“地里掘金”,而隨著以“桑+菌”循環模式發展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的投產,越來越多的村民早已不滿足于簡單地種桑養蠶。
“將廢棄的桑枝高溫消毒后,與稻草、棉殼、糠谷、玉米等一起混合粉碎,可加工為制作菌包用的培養基。”什運鄉黨委書記鄧運周介紹,在將什統村廢棄的廠房改造成食用菌生產基地后,來自什運鄉的47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分別獲得政府發放的3000元扶貧資金作為股金入股,6個村集體經濟也相繼加入,抱團發展起食用菌種植產業。
除了“坐等分紅”,來自附近村莊的不少貧困戶還會選擇在農閑時過來幫忙出菇、澆水。“每個月不僅能領到2500元工資,還能學到種植技術,值!”眼下正值食用菌產銷兩旺的季節,什統村脫貧村民吉翠南將探出“腦袋”的食用菌一朵朵摘下,經過裝袋、打包、滅菌后,這些食用菌將被銷往全省各地。
從“一根絲”到“一朵菇”,什統村以產業扶貧為引擎,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發揮產業基礎,不斷摸索出多種產業模式,讓越來越多村民實現“地里掘金”。而什統村的故事,只是海南中部山區用產業帶動促進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沿瓊樂高速驅車來到五指山市番陽鎮,沿途農田里生長著的一片片翠綠葉片在陽光下閃爍著光澤。“這可不是普通的葉子,它們是雪茄煙葉,每畝產值可達1.8萬元至2.5萬元。”雪茄煙葉種植基地負責人宋云亮介紹,雪茄煙葉種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產業工人,這讓村民在獲得土地流轉收入之余,也有了不少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一片片脈絡分明的雪茄煙葉被采摘下來后,被工人們挑運至晾房,再用一根根白繩將其固定在鐵桿上進行晾曬。“我現在在基地上班,采摘、晾曬煙葉,平均每天能領到110元工資。”在番陽村坤步村民小組村民盧玉膠看來,這一片片雪茄煙葉不是普通的葉子,而是致富增收的“黃金葉”。
事實上,種桑養蠶、食用菌、雪茄煙葉產業也只是海南中部山區鄉村發展特色產業的“冰山一角”。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如今規模種養殖、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一大批特色產業齊頭并進,正多輪齊驅激活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