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煙這幾年,我買了車、蓋了房,除此之外我還有好多收獲哩!”貴州省鎮遠縣涌溪鄉洞頭村職業煙農蘇小軍笑嘻嘻地跟筆者分享他的喜悅。蘇小軍出生于1985年,是一名職業煙農。自2015年簽訂種植合同起,他每年種植面積都在50畝以上,年均收入達20萬元以上。
高聳入云的樓房、車水馬龍的大街、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對于大山里的孩子來說,外面的世界是那么令人神往。高中畢業后,蘇小軍就到廣州,希望闖出一片天。可城市里快節奏的生活、高水平的消費每天都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六年間,蘇小軍在超市、工廠、工地等地方輾轉,可忙了一年又一年,存款卻并未改變。身在異鄉為異客,蘇小軍漸漸明白了外面世界的精彩與無奈,每當夜幕降臨,想起家鄉年事已高的父母,想起家鄉的青山綠水,思鄉之情日益濃厚。終于,在而立之年,蘇小軍選擇了回鄉創業。
回到家鄉后,蘇小軍了解到,盡管煙草部門在種植烤煙上的利好政策不少,但由于青壯年勞力都外出打工了,村子里的良田大都荒廢著。他心想:這樣下去,村里的土地誰來種?烤煙的合同誰來簽?自己可以來種煙,既有了一份收入,又可以照顧家庭,同時還能把村里的土地都流轉起來,何樂而不為呢?
2015年,蘇小軍與煙草部門簽訂了49畝的種植合同。為搞好生產,他將煙草部門發放的技術資料隨身帶著,對照技術資料,在煙田里一遍遍地試驗;他手機里存著技術員的號碼,一有問題就立刻打電話給技術員進行咨詢。起初,由于沒有種煙經驗,蘇小軍在施肥、防蟲防病上吃了好多虧,但是憑借自己的一股鉆勁,他在種煙路上逐漸得心應手起來。烘烤環節,鎮遠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指派了一名技術員駐點手把手指導蘇小軍烘烤。在此期間,蘇小軍學會了煙葉成熟采收、分類編煙裝炕、三段式烘烤、烘烤設備維修及分類下炕打捆等各項烘烤技術。另外,蘇小軍參加了煙草部門組織的煙葉質量安全培訓,在看了精密的農殘檢測儀器、聽取了專業人士對煙葉質量安全的介紹后,他激動地在朋友圈寫下:“只有讓所有煙農行動起來,才能真正保證煙葉質量安全。假如我們都把煙葉質量抓好了,還怕沒收入嗎?”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2015年,蘇小軍交售煙葉的上等煙比例占61.68%,畝產值達3200元。那年,這個曾經常年在外打工的小伙子拿著存折哽咽了:“真要感謝煙草部門!感謝技術員!這一年來,我學到了很多種煙知識,掌握了烘烤技術,相信以后靠著自己的雙手,日子會越過越火紅!”
2018年,對于蘇小軍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他做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成為鎮遠縣探索互助型山地煙葉生產模式“第一人”。2018年年初,蘇小軍率先簽訂了80畝的煙葉種植合同。可簽訂后他才發現一個大問題,往年合同都是40畝,這多出來的40畝,土地倒是勉強可以租足,但勞動力卻湊不夠。正當他犯愁的時候,鎮遠縣局(分公司)工作人員找到他,向他介紹了互助型山地煙葉生產模式的運行方式和優勢,旨在為種植大戶解決勞務不足等問題。蘇小軍在煙草部門的幫助下,在村里組織成立了第一支互助型山地煙葉生產小組,為種植規模35畝以上的6戶煙農解決了煙葉生產全過程中勞動力短缺問題。
第二件“大事”是成為鎮遠縣攻破后備品種NC102烘烤工藝“第一人”。蘇小軍去年是后備品種適應性示范課題的示范煙農,共計種植NC102品種40畝。為做好示范種植,蘇小軍通過手機和技術員發放的資料認真了解該品種的栽培技術和烘烤工藝,他聯系技術員,主動提出調整烘烤工藝,有針對性地對該品種進行烘烤。調整后,烘烤出的煙葉金黃發亮、質量上乘。鄉親們都對蘇小軍豎起了大拇指,稱贊他為“煙葉種植小能手”。
這一切,使蘇小軍對煙葉生產越來越有信心,他動情地說:“這幾年,依靠種煙發家致富,說心里話,我對煙草有了很深的感情。我會一直種下去,讓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