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百姓富。如何讓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竹溪縣貧困群眾端上、端穩屬于自己的產業飯碗,是國家煙草專賣局對口幫扶兩縣以來一直探索、著力實踐的重中之重。
緊盯搞活產業,國家局一方面依托煙葉產業,一方面輻射帶動貧困群眾發展適宜的種植業、養殖業,致力于構建穩固的產業鏈條,生產經營高附加值產品,扶植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在山鄉描繪出火熱的產業發展畫卷。
煙葉子,富民葉
從一輛三輪摩托車起家,來自河北的蔡華震在竹山縣擂鼓鎮當起職業煙農,如今他在竹山縣、十堰市、武漢市各買了一套房。
“2008年開始種煙,這些年靠種煙收入不僅買了三套房,還買了汽車。”蔡華震說,“去年種了64畝煙葉,毛收入有29萬多元。”
蔡華震不僅自己種煙賺了錢,還主動雇傭周邊貧困戶幫助自己種植、采收、分級煙葉,帶動他們增收脫貧。
在離竹山縣60公里的竹溪縣,家住泉溪鎮壩溪河村的煙農王美輝也收獲頗豐。
“種煙十多年了,靠種煙蓋了樓房,買了小汽車。”王美輝說,“我算過,這些年種煙累計收入有130多萬元。”
家住豐溪鎮戈邊河村的李定才,今年51歲,外出打工時因事故落下殘疾。家里上有70多歲的母親,下有正在上大學的女兒,就在李定才為家庭生計、自身出路發愁時,竹溪縣煙葉分公司煙技員建議他發展煙葉產業。
在煙技員的幫助下,2016年李定才開始種煙,當年凈收入3.5萬元。2018年,李定才種煙30畝,純收入9.6萬元,徹底圓了脫貧夢。
煙農在生產端種煙努力,煙草行業也在生產端、銷售端助推、銜接方面持續發力。
2018年,國家局委托十堰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先后組織培訓竹山、竹溪兩縣煙草生產技術人員和煙農1000余人次,提升煙葉品質結構,提高煙葉單產,增加煙農收入。
2018年8月,國家局又在十堰組織召開竹山縣、竹溪縣“金神農”煙葉產銷銜接會。湖北中煙、浙江中煙、江蘇中煙等工業企業和煙草行業技術專家參加,助推十堰煙葉提升生產水平、提升工業可用性,確保十堰煙葉產業可持續發展。
在十堰,煙葉成為村民的致富葉、脫貧葉。2005年至2018年,十堰市累計收購煙葉245萬擔,增加煙農收入28.78億元,近5萬戶煙農依靠種煙實現脫貧。
小蜜蜂,慢慢飛
在竹山縣,中華小蜜蜂正飛入更多煙農、貧困戶家中,成為他們增收脫貧的好幫手、新希望。
2018年以來,國家局駐竹山縣扶貧干部在深入調研基礎上,決定“從源頭上扶植養蜂產業發展”。
竹山縣山巒疊翠、生態環境良好,很多煙農、貧困戶有養蜂傳統,所產的土蜂蜜經濟附加值高,產品供不應求。美中不足的是,“多數蜂農以傳統養殖為主,靠天吃飯,并沒有掌握科學養蜂的技術”。
國家局扶貧干部找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專家,請他們為竹山縣發展養蜂產業把脈支招。
蜜蜂研究所專家帶領團隊趕赴竹山縣,對養蜂狀況、蜜源情況、蜂農隊伍等進行詳細調查。調查結果表明,“現有蜜源可支撐蜂群10萬群,目前全縣蜂群只有1萬群”,在竹山縣發展養蜂產業大有可為。
面對養蜂產業的大好前景,是大干快上,還是行穩致遠,成為新的考驗:若追求產業迅猛發展,引入意大利蜜蜂給貧困群眾飼養是“最優選擇”,缺點是意大利蜜蜂屬于外來物種,會對本地中華小蜜蜂產生一定影響,產業基礎不牢固;若追求產業穩妥、穩健發展,則需要“保種”,引導群眾繁養中華小蜜蜂,逐步形成特色品牌,不足的是產業發展周期長,不可能迅速呈現井噴式發展。
國家局扶貧干部最終選擇了中華小蜜蜂,選擇了穩扎穩打,選擇了“精雕細琢”。他們以蜜源情況、養蜂傳統、服從安排和調度為條件,在22個煙葉種植村、17個鄉鎮的示范村建立了39個“國煙扶貧中蜂養殖示范基地”,采取“能人帶動+煙草扶持”發展模式,向貧困戶免費發放蜂箱,帶動竹山縣發展養蜂產業。
養蜂需要技術。國家局扶貧干部聯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與竹山縣人民政府簽訂了中蜂養殖技術合作協議,把培植竹山中華小蜜蜂產業發展列為特色農產品扶貧重點項目之一;邀請蜜蜂養殖專家向養蜂大戶講授中華小蜜蜂養殖技術,提升科學養蜂水平。
產業發展需要政策支持、科學規劃。國家局扶貧干部協助竹山縣出臺了養蜂產業發展政策并完善跟蹤服務,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為全縣制定了產業發展規劃。
目前,國家局扶貧干部正努力建設高質量的土蜂蜜生產技術體系和經營體系,打造產供銷一體化的土蜂蜜產業,穩妥推進竹山縣的“甜蜜事業”。
山中旺,一起旺
2017年,退伍軍人王偉轉業到竹溪縣政府有關部門工作。去年,他又“轉業”了,這次他轉回家鄉兵營鎮登高村當起了“新型職業農民”。
2018年元月,王偉和幾位村民在登高村聯合成立“山中旺有機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著手生產、銷售凈菜、脫水蔬菜、山野菜、肉產品等綠色食品。
興辦合作社,不僅需要整合生產農戶、拓展銷售渠道,還需要在加工設備、技術改造等方面持續投入,提升加工水平和產品質量。王偉雖然對開辦合作社的困難有所估計,卻沒想到“設備投入較大,一時間超出了我的預想”。
在王偉困頓之際,國家局駐竹溪縣扶貧工作隊拉了他一把,“投入資金入股合作社,幫扶山中旺渡過了難關”。
在山中旺合作社的帶動下,山鄉常見的土豆、黃花菜、竹筍、地耳等被加工成了精美的袋裝食材,銷往各地市場。
目前,山中旺合作社在兵營鎮所轄16個村建立了千畝蔬菜基地,盤活了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
從去年7月開始正式生產,山中旺合作社帶動貧困戶254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吸納周邊村民100多人就近務工,其中有5人全年在合作社打工。
貧困戶戴德運今年64歲,全年在合作社務工,月收入3000多元,順利實現脫貧。村民朱鳳琴在合作社實現就近務工,一年收入2萬多元,既能打工賺錢又能照顧老人和孩子。
“成立山中旺合作社,就是想把鄉親們種的蔬菜加工好、賣出去,賣個好價錢,實現大家一起旺。”王偉說。
在竹溪縣,國家局扶貧干部共幫扶了10個像山中旺一樣的扶貧車間,助力它們提升生產管理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發揮帶動貧困戶脫貧的積極作用。
產業發展正紅火,鄉親脫貧有指望。竹山縣、竹溪縣的山鄉百姓腰包正在鼓起來,因為有了穩固的煙葉產業鏈條,有了適宜的高附加值產品,有了活躍的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有了真情無私的國煙扶貧……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