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不少單位都在結合不同崗位、不同特點,放下架子、撲下身子,全方位察民情、聽民聲、解民憂,把作風改到點、轉到位。“門難進、臉難看”的現象逐漸有了改觀,向好變化的趨勢很明顯。然而,“門好進,臉好看”,只是改掉了官僚主義最表面的毛病,如果就此止步,事難辦的問題就不會被觸及,也難以改變。有些工作人員,臉上笑呵呵,說話熱乎乎,講制度、講程序,讓人挑不出毛病,一來二去,該辦的事總有理由不給辦,群眾心里有苦說不出。
“門好進,臉好看,事卻不好辦”,折射出作風轉變的一個常見頑癥:避重就輕,淺嘗輒止,稍有改進就評功擺好,不肯積極主動更進一步。改作風不是裝樣子,不是看著舒服,聽著悅耳,群眾來辦事還是為難揪心。群眾進門看臉,是為了辦事,如果不著力解決事難辦的問題,門好進、臉好看便淪為無益的形式,一點用處也沒有。
誠然,由于人員素質、工作作風、部門利益等種種原因,從門難進、臉難看,到門好進、臉好看,再到事好辦,不會一蹴而就,必然是一個復雜艱巨、不斷深入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既要看到成績,更要看到不足,拿出更多的勇氣和智慧,敢于啃硬骨頭,繼續著力打通服務的最后一個環節,讓群眾切實感受到門好進、臉好看,事也好辦了。
現在,我們為民服務的條件更好了,但無論怎樣,都不能缺了一顆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的熱心、誠心。只有真正把群眾評價、群眾感受當做檢驗評價教育實踐活動成效的惟一標尺,才能和群眾的需求無縫對接,把改進作風、服務聯系群眾“最后一公里”落到實處。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