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以其皎潔光輝的影姿,激起了無數文人墨客的靈感,使其迸發出萬般詩情。世人皆愛中秋月,千古皓月照詩心,詠月詩詞在我國浩如煙海的詩文中,可謂俯拾即是。其中,寫詠月詩詞最多、最具感情的當推詩仙李白。他一生創作的1044首詩歌中,有320首是寫明月的。
月亮,作為皎潔真率的象征,在李白筆下靈機異趣。如《夢游天姥吟留別》:“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又如《東魯門泛舟》:“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李白將月下泛舟、遨游太空當作人生無窮樂趣。李白愛月,甚至上天捉月,像《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中的:“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而他在月下獨酌,醉至三分,把酒問月更是逸興豪邁,感情跳躍,語言夸張。
盡管李白生性豪放,但在政治上卻屢受打擊。他在《玉壺吟》中云:“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他在酒后月下拔劍而起舞,高歌淚下,何等悲壯!《長相思》中“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則用比喻的手法烘托自己被迫離京后的痛苦心情。又如《夜泊牛渚懷古》云:“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詩人面對明月,表達了自己心情無限孤寂,政治抱負不能實現,世上無處尋覓知音的無奈。而《鸚鵡洲》中“遷客此時徙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則飽含了對黑暗社會不重視人才的不合理現象的悲憤控訴。當年李白供奉翰林時,得罪了一大批權貴,他們聯手把李白逼在清客的位置上不得動彈。為此,李白悶悶不樂,時常對月自訴,借酒消愁:“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這是詩仙在月下的獨白。明知孤獨,卻不甘寂寞;明知潦倒,卻依然曠達。于是,他請出無情的明月和無形的影子作證。既歌且舞,醒而后醉,聚又復散,寫活了明月,寫活了影子,也寫出了自己。
翻開太白詩集,凡寫到夜晚的,都有明月相伴。李白愛月愛得特別深沉,喝酒時“舉杯邀明月”;吃飯時“月光明玉盤”;下山時“山月隨人歸”;送客時明月“與人萬里共相隨”;懷舊時“卷帷望月空長嘆”;言志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李白不僅寫明月之美,還抒明月之情。如:“手舞石上月,膝舞花間琴”,這是寫“舞月”;“水影弄月色,清光奈愁河”,這是寫“弄月”;“對此石上月,長醉歌芳菲”,寫的是“歌月”等,字字珠璣,膾炙人口。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以無限的深情,向往著月亮、謳歌著月亮。也正是因為月亮,李白創造了一個迷離浪漫的世界。中秋時節,皓月當空,讀著這些詩句,抬頭仰望夜空,我心里總是在想,李白當年看見的,也該是這樣一輪明月吧……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