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思維中,書籍沒有好與壞之分,只有愛讀與不愛讀的區別。經常有人問我喜歡讀什么書,弄得我很尷尬,因為我讀的大都是一些雜書,而非“高、大、上”的世界名著或管理類書籍,所以我也只能笑笑,不說也罷。若被問得緊了,便會說出一兩本在網上都不一定能查到的書名,之后便會被追問道“好看嗎”,我也只能說我喜歡,但你不一定愛看。
家樓下有個打折書店,門臉不大,里面堆積了很多不暢銷的書籍,書價大多為兩折,貴的也就五折,一般十元、八元就能買一本。自以為,不暢銷并不代表就沒價值,于是每逢節假日空閑時間,便會在里面呆上個把鐘頭,翻一翻,看有沒有自己愛讀的書籍。經常是會有收獲的,比如一些不知名作者寫的詩歌、散文,讀起來也很精彩,雖然不是名家所著,但頗有生活氣息。比如一些民風民俗之類的書籍,也許在某些人眼中上不了大雅之堂,但可以從中了解很多風土人情。再比如一些養花養草、玉石鑒賞之類的書籍,通讀之后也會增長很多知識。而看過這些書之后,我會感到一種愉悅感,我想這便好,總比花大把時間看那些看也看不完的大部頭世界名著要來的實惠。
我并不是說世界名著不好,有些世界名著我在上學時就很喜歡,像《悲慘事件》、《傲慢與偏見》等,關鍵是能看進去,而有些便顯得過于冗長。尤其在人類向前,價值觀不斷更替的今天,一些世界名著的內容便顯得僵硬、僵化了。與過去悠遠綿長的大段描寫相比,如今的我們則更易被精辟犀利、直指特征的描寫所吸引。可見,一些世界名著無論是大段評論、描寫,還是語言上的古典,都在形式上顯得陳舊了。
當然,人們喜好閱讀的類型是不同的,有的人就是喜歡閱讀長篇小說。不過單就長篇小說而論,也有雄辯、豪放、華麗、優雅、簡潔、純樸、輕快、詼諧、精辟等等風格,林林總總。如果你喜歡看優雅的文字,給你一本純樸的作品,你便會覺得寡淡。如果你喜歡純樸的文字,給你一本優雅的作品,你又會覺得花哨。所以我說,讀自己愛讀的書才好。
其實,對于讀書我還是心存芥蒂的,曾經看過這樣一段文字,說:讀書時,作者在代我們思想,我們不過在追循著他的思緒,好像一個習字的學生在依著先生的筆跡描劃。我們自己的思維在讀書時大部分停止了,因此會有輕松的感覺。但就在讀書的時候,我們的頭腦實際上成了他人思緒馳騁的運動場了。所以讀書甚多,或幾乎整天在讀書的人,雖然可以借此寬松腦筋,卻漸漸失去自行思想的能力,就像時常騎馬的人漸漸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樣。有許多學者就是這樣,讀書太多反而變得愚蠢。經常讀書,稍有空閑就讀書,這種做法比體力勞動更容易令人思維麻痹,因為我們在干體力活時還可以沉湎于自己的遐想,一條彈簧在久受外力的壓迫之后會失去彈性,同樣,我們的頭腦如果經常處在他人的思想影響之下,也會失去自己的活力。
想想,說的還是蠻有道理。看有些書,無異于在被洗腦,不僅左右了你的判斷能力,也左右了你的思想。書上說的就一定正確嗎?未必,書籍畢竟有時間局限性和環境局限性,只能適宜某一或長或短的時段。所以,對于書籍,喜歡就好,但還要以辯證的目光去審視,拿來就用是絕不足取的。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