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在中國煙草博物館歷程館中的《萬壽盛典圖》(局部)。
中國煙草博物館歷程館中藏有這樣一幅畫作,畫中描繪了18世紀初北京城西直門至皇宮的一段街景,其中還有一個名為“石馬名煙”的店鋪。
石馬是今福建漳州龍海縣的一個鎮。作為中國煙草最早的傳入地,該鎮所產的煙葉品質優異。明末至清代,石馬一直是聞名全國的煙葉產地。清代倪朱謨在《本草匯言》中說:“煙草……閩中石馬鎮產者最佳。”光緒年間的《杭州府志》也記載著:“(煙)本產于閩,以石馬為最。”清代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提到:“福建漳州有石馬煙,色黑,又名黑老虎,系油炒而成,性最猛烈。”
煙博館收藏的這幅畫作雖為局部,但其內容豐富,有園林亭臺、城池廟宇、鑾儀執仗、街景人物,極具代表性,常常吸引觀眾駐足欣賞、嘖嘖稱嘆,成為煙博館的一大亮點。煙博館對此畫作的注釋是:康熙六旬祝壽圖(局部)。
筆者認為這個注釋并不妥當。筆者希望通過詮釋原畫作的主題和創作過程,以便觀眾更好地賞析煙博館內的這件藏品。
《萬壽盛典圖》原作長約50米,有繪本,也有刻本,是中國古代美術史上的巨幅杰作。據文獻記載,《萬壽盛典圖》由宮廷畫家宋駿業、冷枚、王原祁等清初畫壇名宿合作而成,引首注有“萬壽盛典圖”幾個字。一般長卷都有“引首”和“題跋”,其作用是供一些鑒賞和收藏者書寫之用。所以,筆者認為將煙博館收藏的畫卷注釋為“萬壽盛典圖(局部)”為佳。
《萬壽盛典圖》繪本深藏故宮,刻本雖亦珍稀,但在古籍市場上還能看到。《萬壽盛典圖》刻本的主刀者是康熙時期享有盛名的朱圭。刻本共計146 頁,雙面相連,編為二卷。若首尾相連,有50米之長,遠遠超過長十余米的明代版畫長卷《環翠堂園景圖》;其特點可概括為名工鐫刻、精工絕倫。鄭振鐸在《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中評價說:“《萬壽盛典圖》除寫皇家的儀仗外,并把當時北京的民間情況都串插進去了,是重要的歷史文獻。繪者盡心竭力,刻者也發揮其手眼的所長,精巧地傳達出這幅畫卷的意境來……從山水、花卉、界畫、人物到道、釋無一不有。像這樣宏大的長卷恐怕世界上是不會有第二幅的。”
翻閱有關史料記載可知,康熙皇帝的生日是陰歷三月十八日,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的那一天是他的六十大壽。朝廷決定舉行慶祝活動。康熙皇帝于陰歷三月十七日啟程從西郊的暢春園回紫禁城,總路程7.5公里。一路上各省王公大臣爭相搭建戲臺為皇帝祝壽,使得沿街兩側紅燈高懸、彩旗飛揚、熱鬧非凡。后來,清廷決定用繪畫方式把當日萬民歡呼慶祝的盛況記錄下來,所以這幅畫作可以說是當時康熙六旬祝壽時的真實寫照。該長卷的創作始于1713年4月,至12月完稿。康熙審閱后十分滿意,便下令刻印。從康熙五十四年開刻,至康熙五十六年刻完付印,花了2年時間。此長卷乃名家畫稿、名工操刀,他們不同凡響的藝術品位與創作才華,使此畫成為中國古代版畫史上的杰作。
《萬壽盛典圖》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畫作反映了清初盛世時期的經濟、建筑、民俗、禮儀、服飾等情況,為研究不同學科的學者提供了有用的信息。而長卷上呈現的銷售煙草的商鋪,則證明當時煙草商業已經是社會經濟發展中頗具規模的一種業態。該畫卷也成為見證煙草發展的文獻之一。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