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童年的快樂源于許多平凡有趣的往事,這其中就包括冬季來臨前的打煤坯和買秋菜的故事。
小時候是沒有燃氣和液化氣罐的,取暖、做飯全靠燒煤,因此打煤坯便成了家家戶戶過冬前的一項重要活。選個秋高氣爽的日子,父親帶著我和姐姐早早的就到了煤站排隊。那時買煤是憑票的,塊煤、煙煤都可以買,但大多還是買煙煤,因為煙煤便宜,但缺點是需要脫成坯使用。
推著滿滿一三輪車的煙煤回到家,卸在家門口的窗根底下,稍事休息后便開始打煤坯了。和煤同和水泥差不多,只是摻的是黃土,因為那樣才更結(jié)實、耐燒。和煤是個很累的活,需要一鍬一鍬地攪拌,不過也無妨,因為誰家和煤時,鄰居都會搭把手,三下五除二就把煤和完了。
打煤坯的模子是鐵制的,長方形,兩邊帶把,類似于一個沒底的小抽屜。打煤坯時,需要經(jīng)常把模子蘸一下水,這樣才不粘,好脫出。我和姐姐一鍬一鍬地送著和好的煤,父親則熟練地打著煤坯。大概兩個小時的功夫,四趟,五、六米長,整整齊齊的煤坯便打好了。但還不算完,這時我總要在每塊濕煤坯上粘一些小紙條,目的是提醒注意,防止被無意踩踏。
傍晚時分,看到煤坯干的差不多了,還得把煤坯立起來,讓它盡快干透。直到第二天,才會把徹底干透的煤坯整齊地碼放在窗根底下,再用油氈紙蓋好,防止雨淋。用時,拿出一塊煤坯,敲成煤塊,放在爐子里,看到旺盛的火苗,仿佛生活也跟著紅火起來。
入冬前的另一項活就是買秋菜了。那時沒有大棚,交通也不方便,很難吃上反季蔬菜,即便有反季蔬菜,也沒有人買,因為太貴,買不起。供銷社門前同樣是排著長排,擁擠得一塌糊涂,這時絕對是個“重男輕女”的時候,家家都為能有個體格壯的大小伙子而自豪。
那時每家的人口都很多,都是四、五個孩子,所以每家買的秋菜少則四、五百斤,多則上千斤,推著三輪車,需要幾個來回,才能把秋菜運回家。秋菜是需要晾曬的,目的是除去一些水分,防止由于潮濕而腐爛。這時,總要撕去一些老葉,但撕下的老葉是不會丟掉的,因為剁碎了,再拌上一些玉米面,就是絕好的雞飼料。
三、五天過后,晾曬好的秋菜便被儲存到每家每戶的地窖中。地窖多為長方形,兩米深、兩米寬、三米長,挖在每家的后院,為了防凍,封口還要加蓋苫布。儲存在地窖中的秋菜是需要經(jīng)常翻動的,因為覺得新鮮,所以在母親每次翻動秋菜時,我都會跟下去,那種冬暖夏涼的感覺還真是不錯。就這樣,千八百斤的秋菜一直吃到來年的三四月份才能吃完,好在母親總會換著樣做,什么白菜燉凍豆腐、雪里紅燉凍豆腐、蘿卜絲菜包子……所以,吃起來也不覺得膩歪。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也懂得了童年的無憂無慮濃縮著父母們的太多艱辛與不易,不過想起童年時打煤坯、買秋菜的歡樂場面,以及那些曾經(jīng)朝夕相伴的樸實鄰居,還有歲月里的點點滴滴,心中難免總會多一些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