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看《走遍中國》欄目組在云南品味那些特色小吃,心中難免會產生一些向往,不過想起十多年前在昆明吃到的魚腥草,卻又有些惴惴不安,似乎腸胃還在翻涌,濃烈的腥味仿佛再次撲面而來,有種窒息的感覺,只能說:怕了、怕了。
那是十多年前在昆明參加會議時嘗到過魚腥草,白白的,像根莖的東西,麻油涼拌,很有幾分我們東北這邊叫作狗寶菜的樣子,便隨意的夾起幾根放進嘴里。剛嚼兩口,一股濃烈的腥氣便洶涌而出,嗆得我眼淚差點沒流出來,兩眼直直的,趕緊用手捂住嘴向衛生間跑。一陣嘔吐還不行,還要用手指扣一扣嗓子眼,直到吐凈為止,再用礦泉水反復漱口才好受一些。我是最不喜歡腥味的,平時在家連魚都很少吃,諸如青魚、鯉魚這些稍帶腥味的,基本是一口不動,因為就怕腥味。
坐到椅子上,打聽一下這道菜叫什么名字,服務員告訴我說叫魚腥草,也叫折耳根,還是云南當地的一道名小吃,是藥食同源的食物,據說有清熱解毒、排痛消腫、利尿除濕、健胃消食等諸多功效。真是服了云南人,這種食物的味道居然成了云南人的最愛,不得不說,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想來東北人能吃習慣魚腥草的恐怕少之可憐吧。
后來出于好奇,也查閱了關于魚腥草的資料,發現這魚腥草還真是寶貝。《大明本草》曰,“魚腥草”于淡竹筒內煨之,敷惡瘡白禿。《本草經疏》稱該物“治痰熱臃肺、為肺痛吐血之良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有“魚腥草可散熱毒痛腫”的記載。魚腥草作為一種救命草,還曾拯救了許多遭受原子彈之害的廣島無辜平民。1945年美國在廣島投下原子彈后,許多暫時生存下來的人都得了放射病,在缺醫少藥和西醫醫治無效的情況下,當地居民紛紛采集魚腥草自救。服用者中有11人幸存,以后都健康地生活著。看來,魚腥草不僅是一道名小吃,還是一副良藥。
相傳當年越王勾踐做了吳王的俘虜,臥薪嘗膽,發誓一定要使越國強大起來。但回國的第一年就碰上了罕見的荒年,百姓無糧可吃。勾踐親自上山尋找可以食用的野菜,終于發現了一種。于是,越國上下竟然靠著這小小的野菜度過了難關。因為這種野菜有魚腥味,便被勾踐命名為魚腥草。人活在這個世上,與天爭、與地爭、與人爭,爭不過便化為塵土,爭得過便成就一番造化。魚腥草在吳越相爭中被發現,在人類與天地、災病抗爭中被升華,并最終成為云南人喜愛的食品,這其中的曲折也許只有魚腥草才知道。
如今,云南人更是將魚腥草的做法花樣翻新,諸如折耳根炒肉絲、折耳根炒臘肉、折耳根炒香腸、折耳根炒雞丁等,層出不窮。我把這叫作抗爭的藝術,抗爭久了,總不能再用那些原始的方法,還要講些計謀、陣法之類的,而魚腥草就是人類與天地、災病抗爭的一位將才,雖有些腥味,但聲名顯赫,讓人敬服。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