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中國煙草博物館編輯整理 雍正、乾隆時期,廣東的煙絲業得以發展。清朝末年,煙絲已經普及,最高年產量達1萬多噸。當時,廣東的江門(屬新會管轄)、三水(西南)、佛山一帶,大小煙絲店、鋪有100多家,其中朱廣蘭、朱有蘭、廣恒、羅奇生幾家煙絲店鋪馳名海外,遠銷南洋各地和美國舊金山。因為要了解一位廣州文化名人的生平,我無意中發現了一段朱廣蘭熟煙銷南洋的歷史細節。
清末光緒年間,廣州的商業繁盛,門類繁多,有七十二行之多。其中有煙行、也有煙絲行(《廣州消費文化與社會變遷1800-1911》蔣建國,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煙絲即經過加工烤焙的熟煙,在近代廣東農村和城市貧民中被廣泛吸用。由于這種煙的吸食方法是用“玉扣紙”手卷成喇叭筒形,所以又稱“大頭熟”。
清末民初,廣州的資深煙民談到“朱廣蘭”,無人不知,它是廣州城內槳欄街一家老字號的熟煙商行。據這家商行的后人回憶,其實"朱廣蘭"并非創辦人的姓名,只是一家店號的名稱。該號開設于前清道光末年,始創者為廣東新會縣丹灶鄉朱延賓。他出生于乾隆五十年(乙已、1785)。朱延賓年青時,由一位同族帶他到廣州,給他一些小本錢,便在槳欄街一家空鋪子門前擺個攤子,出賣絲綢,褲帶,勉強糊口。過了幾年,有一個三水西南幫的薯莨布商人來看這空鋪,這商人從西南鎮收購到一批薯莨布,準備到廣州發售,因貨到太遲,被批發商壓價,他不愿脫手,便決定租下這間空鋪,將貨躉存,待來年價好拋出。這個人是大行商,不能長駐廣州看貨,如雇請專人代管,嫌不化算,經過幾天的出入議租,便跟在鋪前擺賣絲帶的朱延賓交談起來,并透露出自己的意思。后來兩人漸漸談得投機,商人從鋪主和鄰居口中探悉朱延賓為人老實,便讓他進入鋪內住宿,白天則仍在鋪前擺攤子,并托他代看貨物。這樣,雙方有利,馬上成議。該商人離開廣州去南洋前,還囑托朱,如次年旺銷季節,薯莨好價,自己未及時趕回,就先代將貨拋出。是年他轉程到外洋去,次年春夏之間,薯莨果然好價,但未見該客商回來,朱延賓把貨物全部脫售,依然白天在鋪前擺攤。三年之后,那個客商才回到廣州。朱延賓把賣去的貨物單據、貨款等交還客商;客商便將盈利給了朱幾百元,作為報酬。這個客商又建議他租下這間空鋪,做點生意,并告訴他:新加坡一帶,許多歐美白種人正在從事開發,在當地招集了不少華工;這些華工,抽不起高價的外國香煙,并且喜歡家鄉風味的熟煙,而生產熟煙剩下來的煙桿還可以在礦山和郊野薰燒,辟除熱帶地區的山嵐瘴氣。他建議朱延賓開設一家熟煙店,答應以后再到南洋時,替朱帶一、二批熟煙去推銷,打開局面。于是,朱延賓果然租下該鋪,開起熟煙店來了。初時規模很小,只找一、兩位相熟親友幫忙,用土法手工切制,簡裝包煙,隨便安上一個店名叫作“朱廣蘭”,第一間老店便是漿欄街那處狹窄的鋪子。
朱廣蘭開業以后,生意逐漸做開,朱延賓的弟弟也到廣州相幫店務。朱弟年輕力壯,決定遠涉南洋去擴大熟煙銷路。第一次帶了一大批到新加坡,獲利頗豐。如是往返了三、四次,朱廣蘭的業務蒸蒸日上,品牌信譽也在;南洋一帶叫響了。朱廣蘭在南洋方面以新加坡為基地,其后逐步深入檳榔嶼、悉尼……等處,除推銷熟煙等貨,還抽出為數相當大的本利,投資經營錫礦、橡膠園,獲利可觀。
如今時代在進步,熟煙在廣東農村仍有市場,而在廣州城中已難覓蹤影,只有極少數高齡老人還偶爾吸食這種辛辣的“大頭熟”,在飄逝的煙霧中尋找當年的歲月情懷。
附圖一、二:廣東省陽江市出產的熟煙。
(圖1)
(圖2)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