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談到善行善舉,不由得聯想到《呂氏春秋?察微篇》中的兩則小故事。一是“子貢贖人”,子貢把淪落他鄉的魯國人贖回來,沒有向國家領取補償和獎勵,孔子聽到后不僅沒有贊揚,反而批評“賜失之矣”,甚至擔心“魯人不贖人矣”。一是“子路受牛”,子路見義勇為、救起落水人,接受了一頭牛的謝禮,孔子知道后大為贊賞,斷言“魯人必多拯溺者”。一樣的善舉,不一樣的評價,個中原因頗耐人尋味。
做好事不要感謝,子貢不是比子路更應該受到褒揚嗎?乍一看,是老夫子厚此薄彼,其實不然。孔子看重的不僅僅是善舉善行的本身,更注重其帶來的影響與效果。不可否認,子貢的做法當然很高尚,但標桿立得太高,普通人很難達到,因此往往難以吸引人們效仿。子路的做法雖然世俗些,卻容易做到,因而能鼓勵人們參與。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子路受牛”,一救一報、一往一來,救人者與被救者實現了互動。
察微能夠知著,是孔子的高明之處;互動可以勸善,現實中更不乏例子。最近,有一位武漢“拍客”屠姓老太的故事,就可以說明這個道理。這位年屆七旬的老人,每次乘坐公交車、地鐵時,總有人主動讓座,讓她深受感動。半年前,她突發奇想,每當有人讓座,她就會在征得對方同意后,用手機為對方留個影,至今共拍下59張照片,記錄著59張笑臉。讓她沒有想到的是,這些照片上傳到網絡上后,立即引發網友的圍觀、熱議。一張張笑臉,就像冬日里的股股暖流,給讓座者以溫暖,給網友們以觸動,終將體現于行動。
“德不孤,必有鄰。”道德一旦互動,效應就會疊加、效果就會放大。一傳十,十傳百……總之,呈幾何級數增加,如漣漪一樣擴散。反之,就會滋生問題、埋下隱憂。想想看,當善行遭到冷漠對待,善舉被視為理所當然,有時非但得不到應有感謝,還有攤上事兒、惹上官司的風險,可能就會吃一塹長一“智”,再遇到類似事兒,不是顧慮重重、逡巡而卻,就是袖手旁觀、冷漠路過。實際上,反觀一些讓人流汗又流淚的道德事件,里面有多少不是因為一些人不懂得感恩,將之視為理所當然、而非應盡責任,不講感激報答、反而栽贓誣陷,最終阻隔了善行義舉的發揚、正能量的傳遞!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道德從來不是單向的,而是交互的。以德報德、善意互動,才能更好地促進美德闡揚、社會文明生長。由此言之,“59張笑臉”這樣的善意互動多些、再多些,那些因讓座而引發的各類風波就會少些、更少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