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歷代文人墨客以立春為主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立春,又叫“報春”,現在農村中仍有這個古老的習俗,即由一個人手敲著小鑼鼓,唱著迎春的贊詞,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和人牽著牛耕地的情景,人們稱其為“春帖子”。送春牛圖,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要抓緊農時,不要耽誤了大好春光。這種送春牛圖之俗,在《燕京歲時記》中有記載:“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
立春,是一年之中最早降臨的節氣。從這天開始,大地漸漸接受陽光的溫存,一切生命開始攢動,一切聲音開始清脆。過不了多久,那些埋在泥土里蜇伏了一冬的綠色將破土而出,眼前滿目枯黃的野草定會變成一片生機盎然。宋代張栻在《立春偶成》一詩中這樣寫道:“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意思是說,立春了,天氣漸漸轉暖,冰凍霜雪雖然還有,但已很少了,春天的到來,連草木也都知道。眼前的一派綠色,充滿了春天的生機。除此之外,無論是朱淑真的“從此對花并對景,和氣先春動六街”還是錢謙益的“鋪蕨姻光來紫陌,追隨笑語到紅樓”都寫出了人們對春天的到來而由衷地激動與歡欣。
立春這一日,是要吃春餅的,也就是“咬春”。在立春這天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能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據唐代《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可見唐代就已經開始吃春餅了。杜甫《立春》詩曰:“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周密的《武林舊事》中有載:“后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珰,翠柳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說的是皇帝以春餅春盤賞賜文武百官,受賜者則感涕不盡。而陳師道則對此現象持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那些達官貴人自有皇帝給他們頒賜卷盤,但誰又能想到鄉里的白發老人呢?他通過《立春》一詩抒發了自己的憤慨:“高門肯送青絲菜,下里誰思白發人。”
對于同樣的節氣,不同的心境會反映出不同的情感。晚年的黃庭堅被貶于涪州(今四川涪陵)等荒僻之地,作有《立春》一詩:“韭苗香煮餅,看鏡道如咫。野老不知春,侍樓梅照人。”在黃庭堅眼里,立春這天家家戶戶切韭菜、吃春餅,而自己卻如山間野老,不知“春”在何處。然而,他卻沒有因此而心灰意冷,而是勸勉自己雖身處逆境,也要像梅花傲雪那樣剛直高潔。楊萬里在《立春日有懷》中也借這一節氣表達了自己客居在外,對時事的憤懣微諷:“飄蓬敢恨一年遲,白玉青絲那得說。瘩里春光也自宜,一杯咽下少陵詩。”與此二人相比,盧仝的《人日立春》則顯得積極昂揚許多:“春度春歸無限春,今朝方始覺成人。從今克己應猶及,愿與梅花俱自新。”他認為人應當和梅花一樣,經歷了嚴酷寒冬的考驗之后,來一番反省自新,以嶄新的面貌和姿態,迎接新春的到來。
站在春天的門檻,品讀著一首首風格迥異的詩篇,不知不覺間,“立春”在我們心中已變得更加地厚重與生動。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