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植樹造林,在我國源遠流長。古人勤于植樹,樹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發了歷代文人墨客的詩意,他們常在躬親實踐的同時,對喜愛的樹題詩吟詠。于“樹海詩林”中漫步,別有一番情致。
2500多年前的《詩經》記載有人們植樹的情況:“樹之榛粟,椅桐梓漆。”說的是衛文公徒居楚丘,始建城市,打造宮室,種有榛、粟、椅、桐、梓、漆。那時人們植樹既是美化環境,更是方便使用。當時,在黃河流域較大規模的果園里既有種桃、李、棗等果樹的,也有植桑樹的。先人把桑與梓栽在墻旁宅邊,以供養蠶,維持生活,并作為遺產留給子孫,促進了當時桑業的發展。《魏風?十畝之間》中這樣寫道:“十畝之間兮,桑者閑兮兮,行與子還兮……”
東晉陶淵明不僅喜歡菊花和蘭花,還非常熱衷于植柳。他歸隱后就專門在房前種了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陶淵明的植樹熱情在他的詩詞里可見一斑:“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
唐代詩人杜甫、白居易、柳宗元都喜歡植樹。杜甫雖嗜酒,但更愛桃、竹。他住處附近的景色是“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平生憩息地,必種數桿竹。”據史料記載,杜甫因戰亂流落四川成都浣花溪時,曾向駐地熟人索要桃樹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村”就是生動的寫照。素有“柳癡”之稱的柳宗元,被貶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種了很多柳樹,故有“柳州柳刺史,種樹柳江邊”的說法。他不僅植柳,還帶頭“手種黃柑二百株”,厲行“列樹表道”“庇蔭行旅”的環保美化策略和綠化方針。他的《種柳戲題詩》留有美譽,他的散文《種樹郭橐駝傳》對指導植樹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中,他對種樹的情景也有描述:“手種黃柑兩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親自種下這么多樹并非是藝術的夸張,韓愈在《柳州羅池廟碑》中,對柳宗元注重修整市容、種植樹木花草的事跡均有記載。白居易在任忠州刺史時,常把植樹造林當大事與發展遠景來實施,他詩詠道:“紅者霞艷艷,白者雪皚皚;游蜂逐不去,好鳥亦來棲。”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常與百姓一道揮鋤、培土、修渠、灌溉,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
宋代詩人蘇東坡在杭州任職期間,曾主持筑起至今聞名的西湖長堤——蘇堤。“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圖畫”,使西湖平添了“東風二月蘇堤路,樹樹桃花間柳花”的美妙景象。他謫居黃州后,在南門外建起一座東坡學堂,并在周圍種滿竹、棗、栗以及黃桑、細柳等樹木,并寫有“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麻三百尺”的詩句。
植樹造林,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徜徉于詩詞之間,我們不難感受古人那份閑適的情懷以及“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境界。讓我們在這春暖花開的陽春三月,也種下一棵樹,種出一片綠蔭,種下一份希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