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出生于1886年的黃侃,天資聰穎。那年,年僅5歲的黃侃隨父親黃云鵠去成都武侯祠游玩,回家之后他竟然將祠壁上的絕大部分楹聯(lián)朗聲背誦了下來,黃侃的這一舉動令父親欣喜萬分又驚詫不已。其父親發(fā)現(xiàn),黃侃的讀書天賦好像是與生俱來的,他9歲時便能讀《經(jīng)》,日逾千言;10歲便已讀完四書五經(jīng),被人稱為“神童”。
隨著年齡的增長,黃侃的閱讀范圍也越來越廣。尤其在研讀自己研究專業(yè)的書籍時,他總是要反復閱讀數(shù)十遍,直到將其篇、頁以及行數(shù)了然于胸為止。一次,黃侃研讀孫冶讓的《周禮正義》,讀之前他便限定自己在180天之內(nèi)讀完。在此過程中,只要遇到需要計算的地方,黃侃都要一一列小算式加以推算驗證。
黃侃讀書,喜歡隨手圈點。他圈點時非常認真,許多書都不止圈點一遍。如《文選》圈點數(shù)十遍,《漢書》、《新唐書》等書三遍。《清史稿》全書一百冊,七百卷,他從頭到尾,一卷一卷地詳加圈點,絕不跳脫。黃侃對于隨隨便便翻閱讀書、點讀數(shù)篇淺嘗輒止的讀書方法很不贊同,他把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殺書頭”。另外,黃侃反對那種只讀所需資料,而不肯一句一字認真讀透全書的實用主義態(tài)度。有一次,黃侃在與學生們閑聊的時候這樣問道:“一個人什么時候最高興?”大家不知道老師此問何意,就亂猜一通。黃侃聽后,連連搖頭。最后,他自己揭開了謎底:“一本書圈點到最后一卷還剩一篇的時候最高興。”黃侃這種嚴謹認真、一絲不茍、追求極致的讀書治學精神,是他最終能夠?qū)W有所成,成為一代宗師的重要因素。
黃侃視書如命,常以購書為樂,有時將一個月的工資全部用于買書。一次,黃侃購《四部叢刊》2000余冊,耗資430元(當時他的月薪僅294元);另一次,他一次斥1600元巨資購買《道藏》而毫不心疼。因黃侃購書,其夫人常常為生計發(fā)愁,只能暗中向娘家求助。即便如此,黃侃還是不滿足,他在詩中說:“十載僅收三萬卷,何年方免借書癡?”他的老師章太炎特地給他寫了“寄勤閑室”四字掛在書房。
黃侃一生最大的家私,便是書籍,僅他南京的藏書就達三萬卷之多。由于藏書甚多,黃侃的書全散放在架上,甚至地板和幾案上也一堆一堆地放著。有一次,廣州中山大學請他去教書,無論校方怎樣苦勸,開出的待遇多么優(yōu)厚,黃侃就是不答應。別人問他為何不去,黃侃淡淡地答道:“我的書太多,不好搬運,還是不去了。”然而,黃侃辛辛苦苦收藏的書籍最終卻橫遭他人糟蹋。“一?二八”事變的時候,黃侃舉家搬遷,倉促中裝了八卡車書,運到采石磯暫存,不料后來被當?shù)鼐用癖I出,成筐論斤地當作廢紙賣了。
黃侃讀書極為認真勤奮,經(jīng)常通宵達旦。有說認為他精神超常,實際上為了提神,黃侃喜歡飲極濃之茶,茶水幾黑如漆。每次讀書之前,必狂飲之。另外,黃侃的讀書習慣,從不因人事、貧困或疾苦而改變。有時朋友來訪,與之暢談至深夜,朋友走后,他堅持在燈下研讀,直到讀完才去休息。
1935年10月8日,黃侃英年早逝。就在彌留之時,他的一只手忽然指向一本書。學生們趕緊將書拿來,他翻到一頁,手一點,人便逝去了。安葬完老師之后,學生們想起那本書,翻開一看,頓覺大驚:前幾日學生們爭論的一個問題,老師沒能作答。原來,老師最后手之所指,正是答案所在。
黃侃曾說過,不到50歲不出書,然而他去世時才49歲。一方面為了緬懷老師,一方面為了繼承學問,學生們整理了黃侃生前的筆記,最后集結成書。于此,《音韻》、《集韻聲類表》、《爾雅略說》、《文心雕龍札記》等驚世之作才得以面世。
黃侃正是憑借著孜孜以求、認真嚴謹?shù)淖x書治學精神,最終成為了一代文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