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內蒙古美食編輯整理 敬鼻煙壺是蒙古族牧民的一種日常見面禮,牧民的傳統習俗。敬獻鼻煙壺之禮應在獻哈達之后進行。平常日子不獻哈達,也可用行敬獻鼻煙壺或換鼻煙壺來代表尊敬之禮。敬鼻煙壺一般是相互交換,有客來,從長者開始,依次與客人遞換鼻煙壺。接過對方的鼻煙壺后,打開壺蓋,將鼻煙取出少量,輕輕地聞一聞,蓋好再把鼻煙壺歸還原主。
鼻煙壺是用玉石、象牙、水晶、瑪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料制成。其樣式有佛手形、梨形、茄形、桃形和柿子形。小巧玲瓏,華麗多彩,典雅美觀。鼻煙壺的結構包括壺體、壺肩、壺頸、壺勺、壺蓋。造型則可圓、可扁、可方,也可多面體型。圓中又有扁圓,桃圓、蛋圓、滾圓。其外表裝飾上雕刻精美,所以被蒙古人視為珍貴之物,姑娘們戀愛,也以精心刺繡美麗的鼻煙壺袋子作為信物。
鼻煙是一種煙草制品,以富有高級油分且香味的干煙葉和入必要的名貴藥材,磨成粉末,裝入密封容器,經過一定時間陳化后,開始使用。使用時,以手指粘少許煙末送到鼻孔,輕輕吸入使人頓感清爽舒適。
敬獻鼻煙壺作為一種尊貴的民族禮節,是有其規定和講究的。若雙方是平輩,則只相互交換,如其中一人是長者,則須請長者就坐,晚輩就地站立,互換鼻煙待長者嗅過以后,晚輩則不嗅。而是把鼻煙壺微微舉過頭頂,雙手恭敬地捧還長者,以示對長輩的尊敬,并有領受長者對自己的關心之意。同輩女性之間互換鼻煙,一般不嗅,只將對方的鼻煙壺接住之后,躬身施禮輕輕地用壺體在自己的前額上碰一下,然后歸還原主。如果是非常敬重的長者來臨,則需將自己的鼻煙壺蓋打開一半,雙手捧獻上去。從清初起鼻煙壺成為蒙古族見面時相互祝賀的工具。曾經風靡一時。當時清朝廷曾賜予鼻煙壺“富祿之玉桶”的美稱。大約從乾隆初年開始,“鼻煙壺之制”興盛(見《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幾乎官商所必備,同時在蒙古地區也流行起來,朋友見面,第一件事就是互贈鼻煙,以示敬意。此俗在內地雖于民國以后漸衰,但在蒙古族中仍盛行。特別是在鄂爾多斯地區,一直到本世紀五六十年代,鼻煙壺仍是人們見面時的必備之物。無論貧富,也不分男女,平時都以一個精美繡花小口袋裝上鼻煙壺,懸于左脅下,在會客時,彼此取出互遞鼻煙壺?,F在這一習俗漸衰,除在民間婚禮和喜慶之日仍有使用外,已不多見,基本上為互獻紙煙所代替。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