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艾葉米果,恐怕南方人對它情有獨鐘,其他食品無可替代,它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承載了豐富的寓意。勤勞的贛南人民春耕犁田前習(xí)慣把田野、路邊的艾葉采摘回去,做成艾葉米果,作為播種插秧勞作時的禮物犒勞全家老小。
艾葉,一年四季均可采摘,而清明時節(jié)的艾葉才能做成艾葉米果,這時候的艾葉長得最肥美,葉厚肉實,鮮美清香,仿佛能感覺到葉子里的綠色的汁水,做出的米果壓根感覺不到艾葉纖維。
兒子自從前些天吃了鄰居送的一碗艾葉米果,就一直吵著去采了自己做。清明小假,一次說走就走的踏青,帶上父母,牽上妻兒,車子行走在鄉(xiāng)間公路,路邊的油菜花猶如一片金黃燦燦、隨風(fēng)翻涌的海洋。
母親指著遠處田野:“就那兒了”。一場春雨后的田野,處處綠意蔥蘢,高過野草的艾葉更是鶴立雞群,采摘艾葉,只摘取剛長出來的嫩芽,也就是艾草頂上的部分,母親一手挎著竹籃子,一手細心而又飛快地將嫩綠的艾苗兒摘下,一把一把地拋進竹籃里面。
不一會兒,母親的竹籃已經(jīng)盛滿了大家采的新鮮艾葉,母親將摘回的艾葉浸泡在大塑料盆里,一盆的青綠色,很招惹人憐愛,一家人圍著盆一片片地仔細清洗。
按照母親的吩咐,父親在灶前生起了火,準(zhǔn)備燒水將洗好的艾葉煮爛,妻子則準(zhǔn)備好了早米粉、糯米粉、面粉等材料,找來了筆和紙,然后等待她的傳授。
母親將洗凈的艾葉倒入早已燒開的水中,等艾葉煮軟后,加入一調(diào)羹食用堿,繼續(xù)煮開煮爛。作為一名“大力士”,最費力的任務(wù)還得我來完成,母親將煮爛還冒著熱氣的艾葉倒入盆中,放入一比一的早米粉、糯米粉、面粉、適量糖一起揉,揉艾葉面團是一項極其苦力的活,沒有捷徑,只能靠手掌反復(fù)充分揉勻,直到這些融為一體,二十分鐘后,已是大汗淋漓,在兒子掌聲中、在母親“勉強過關(guān)”聲中完成任務(wù)。
至此,全家總動員,正式開始制作艾葉米果,大家把艾葉面團擰下乒乓球大小,兩手搓揉,揉成手指粗的條狀,甚至搟成餃子皮狀,里面包上臘肉和酸菜。
父親把先做好的一批放進蒸籠,不一會兒,滿巷子都彌漫著艾葉那特有的撲鼻清香,吸引著玩耍的兒童、少年駐足停留,兒子托著下巴靜靜的數(shù)著出籠時間,隨著揭蓋后的一股熱氣升起,迫不及待手捧著一個艾葉米果,一邊喊“好燙啊”,一邊吹著、吃著手里那個軟軟的、粘粘的、綠綠的東西。
母親拿來了一沓碗,給小巷里的鄰居每家每戶送一碗,她說,這是口債,而我認為,這是一種自古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民俗,從來不曾丟失。
清明時節(jié)吃艾葉米果,就像端午吃粽子一樣,從古流傳至今,肯定也有美好的寓意,至少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美食,給人們帶來了無比美好的享受和快樂!這不,晚飯后的濕地公園,步履蹣跚老奶奶沿著路邊采著艾葉,莫非是犒勞遠方歸來的游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