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993年至今,劉廣發共收集打火機3000余只,造型精巧各異,從瓜果蔬菜、鍋碗瓢盆到屋舍橋梁、衛星坦克,一應俱全,可謂包羅萬象。收集到數量如此龐大的打火機可不是個簡單事兒,除了平時自己留存的,劉廣發不少藏品都是朋友和家人專門為他搜集的。通過收藏,他不僅加強了和朋友的聯絡,連退休生活也變得更加充實。
鋼琴、電鍋、電話、酒瓶、飛機、汽車、別墅……這些樣式各異的小物件放在一起,可能會讓你誤以為這是一個模型展。當你知道這些精致小巧、造型美觀的“微縮物”竟然全都是打火機時,肯定會驚呼:原來打火機還能做成這樣!這些惟妙惟肖的打火機,擺滿了劉廣發家中的兩面墻,它們是劉廣發21年來的精心收藏。
每個打火機都有故事
“現在的打火機早已擺脫人們對它的固有印象,不再只是點火的工具,成為一種獨特的工藝品,外形千變萬化,越來越時尚。人們生活中可見的物品都能被借鑒做成打火機,可以說,沒有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劉廣發收藏的打火機樣式繁多,每個打火機都做得惟妙惟肖。
今年72歲的劉廣發曾在東北當過兵,軍隊的錘煉令他有一股子韌勁,而這股韌勁在他的收藏之路上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我特別留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比如我參軍時的軍裝、軍帽,工作時用過的筆記本,至今我仍舊完好地保存著。”劉廣發說,不為收藏,只是為了“保存自己”。1968年,劉廣發回到天津被安排在天津機車車輛廠工作,從車間基層做起,一直做到了1993年。“當時單位鼓勵領導干部提前退休,下海經商。1992年,我向單位提出申請。1993年3月5日,51歲的我第一次‘退休’。”
離開單位走進商海,劉廣發的身份從國企領導變為私營老板。“那時候,喝酒應酬必不可少,不少酒都會附贈一枚打火機。”劉廣發說,有一次,酒盒里附贈了一個“螞蚱”打火機,樣子做得活靈活現。他反復端詳,愛不釋手,吃完飯還特地把這個打火機拿回了家。打那時起,劉廣發就覺得打火機有意思:別看東西雖小、功能相同,但樣子卻是千變萬化。于是,他動起了收藏打火機的心思,想看看等自己二次“退休”時,到底能收集到多少打火機。就這樣,“劉老板”喜好打火機的消息不脛而走。
劉廣發自己做生意干了11年,2004年,他正式退休了。盤點手中的打火機,他心中澎湃不已:“這些打火機記錄了我11年來的經商之路,真可謂起起伏伏……”劉廣發很喜歡這些打火機,覺得它們濃縮了時代的影子,還能展現出很多文化精髓。空閑時,他把打火機拿出來看看,就會想起它們的來歷,每個打火機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
結交藏友也是種快樂
2013年的一天,劉廣發家里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位50多歲的女性,自稱姓李,是來自青島的打火機收藏愛好者。李女士稱,不久前,自己的丈夫因車禍去世,兒子擔心母親在家中睹物思人,便提出接她出國同住。李女士在兒子的勸說下終于同意出國,但家中收藏多年的打火機卻成了牽掛,她希望能將自己多年來的珍藏交給“同道中人”。一次偶然的機會,李女士聽朋友提起天津的劉廣發。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李女士帶著自己的打火機來到了天津。
得悉李女士的來意后,劉廣發很受感動,當即表示愿意買下李女士的全部收藏。李女士共收藏了400余只打火機,雖然其中有不少與劉廣發的藏品重復,但他仍提出全部按原價買下。而李女士也看出了劉廣發的心意,堅持所有藏品只賣2000元。雙方你推我讓,最終以李女士的意愿成交。劉廣發說這些打火機中,有很多是非常名貴的品牌,想要收藏到是非常困難的,李女士相當于白送給了他。這400余只打火機不僅大大填補了劉廣發的收藏空白,也使他跟李女士成了朋友。今年春節,劉廣發特意給李女士打了電話,拜了個年。劉廣發也向她發出了邀請,歡迎她能來看看自己的打火機博物館。
藏之悟由原始積累到藝術欣賞
“打火機收藏給我的退休生活帶來了樂趣,這就是我專心收藏的最大目的。”劉廣發說自己收藏打火機的心路歷程,與許多收藏的門類是相似相通的,都經歷了從原始積累到提升為藝術欣賞的過程。正是這個過程,令人們增加了閱歷,豐富了生活。這些年收藏打火機的經歷,讓劉廣發領悟到時代在發展,生活在進步。他舉例說:“不說別的,就說當年收藏的打火機,當時打火用的是火石,現在已經使用電子的了,這不也是與時俱進嗎!”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