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克昌所作內畫鼻煙壺。
?
內畫師作畫。
據清代趙之謙的《勇盧閑詰》記載,明萬歷九年(1581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將鼻煙帶到我國。鼻煙剛傳入中國時被裝在一個瓶狀的玻璃容器中,分大小兩種,上面都描有金花,俗稱“大金花”、“小金花”。為方便攜帶,中國人用更小的瓶子分裝鼻煙,并稱之為“鼻煙壺”。清康熙年間的鼻煙壺,主要是玻璃、銅胎畫琺瑯制品。隨著社會的發展、新技術的應用及日常需求量的增加,鼻煙壺的工藝、制作水平迅速提高。
?
通過壺口,在鼻煙壺內壁方寸之地描摹出人物、山水、歷史典故,這種藝術被稱為內畫。內畫鼻煙壺出現在清道光年間。
?
內畫技藝的出現和日趨成熟讓鼻煙壺這一煙具成了具有觀賞價值的工藝品。一件有價值的內畫鼻煙壺往往集繪畫、書法、詩詞、雕刻、鑲嵌于一體。傳統文化精髓在方寸之間匯聚,實現完美融合,使得鼻煙壺這個在中國出現較晚的工藝品快速發展,并煥發光彩。
?
最初,內畫是在沒有經過磨砂的水晶壺、透明或半透明的素玻璃壺的內壁上出現。因其內壁光滑,不易著墨和上色,所以只能畫一些簡單的圖案,或寥寥幾筆的山水、人物等。后來,藝人們先對鼻煙壺進行處理,即用鐵砂、金剛砂在鼻煙壺內來回搖晃、磨擦,這一過程被稱為“串膛”。處理過的鼻煙壺內壁呈磨砂狀,細膩而不滑,更易于作畫。內畫需要用特制的彎頭竹筆,蘸取顏料后,自小口伸入壺身,內部反向作畫,非??简瀮犬嫀煹募夹g和功力。
?
從流派上講,內畫藝術出現了京、冀、魯、粵四大流派。
?
京派內畫師中,影響最大的是周樂元、馬少宣、葉仲三和丁二仲,四位的內畫各有特色。
?
其中,周樂元的作品立意較高,題材廣泛,山水人物、花鳥魚蟲等,無不精美,尤其擅長山水畫。他將繪于宣紙上的中國傳統山水畫逼真地濃縮在鼻煙壺內,技藝之精湛,令人驚嘆。周樂元原是宮燈、紗燈畫師,在文學、書法方面也有較高造詣,常借鑒王石谷、新羅山人的筆法作畫,一丘一壑、一草一木,皆意境悠遠、靈氣十足。其題跋遒勁,詩中有畫,堂名款經常署為“藕香齋”。周樂元的創作主要集中在1882~1893年間,其內畫鼻煙壺曾進入清朝宮廷,有的作品還流傳至美國。中國煙草博物館內收藏有一枚周樂元所作內畫鼻煙壺。該內畫鼻煙壺為瑪瑙制品,平口,直頸,端肩,圈足,圓膛扁腹。內畫圖案仿照南宋夏圭《溪山清遠圖》而作,畫法純熟,屬鼻煙壺中的精品。
?
冀派雖然形成較晚,但規模最大、發展最快、影響最大,其內畫藝術特點是精皴細染、造型準確、風格典雅,以國畫色和油畫色為主,尤其肖像題材方面的創作非常突出。王習三是冀派內畫的代表。冀派常使用的內畫工具是王習三首創的金屬桿鉤筆。
?
魯派是山東淄博籍的內畫師畢榮九在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從北京回到博山后發展起來的。魯派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能夠利用瓷器上的釉彩,在鼻煙壺的內壁上作畫,然后烘燒形成瓷釉畫。即使盛水,畫面也不會受損。
?
李克昌是另一位魯派內畫師。中國煙草博物館內收藏有一枚李克昌所作天然水晶內畫鼻煙壺。該鼻煙壺為橢方形,平口,直頸,端肩,方膛,鼓腹,圈足,饅頭蓋,整個內畫以珠光色為底色,呈現出典雅精致的情調。內畫采用工筆畫法,一面描繪了一只黑犬,犬的眼神凌厲、身姿挺拔;另一面描繪了一束盛開的玫瑰,充滿生機。
?
粵派內畫以艷麗的色彩和裝飾風格自成一派,主要集中在廣東汕頭,代表人物為吳松齡。
?
鼻煙壺內畫以中國畫為基礎,承襲了國畫的精髓,拓展了國畫的創作空間,反映了煙草文化的一個方面,對研究煙草文化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