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晚期的鼻煙母壺
2014年12月10日
來源:煙草在線據《呼和浩特日報》編輯整理
作者:張秋焱
A+
A-
委托人:唐先生
?
品鑒專家:張寶艦(呼和浩特市收藏家協會會長)
?
鼻煙是煙草制品之一,以香味較好的煙葉,曬干后和入必要藥材,磨成粉末,裝入密封容器,經過陳化后制成,無需燃點,單以手指粘上煙末,輕輕由鼻孔吸入即可,鼻煙壺就是盛裝鼻煙的器皿。鼻煙傳入中國是在明代隆慶年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時,還有人給皇帝進獻鼻煙瓶,當時宮廷皇族使用鼻煙之風盛行。這一個鼻煙壺,是我從阿拉善收購的,據說是那里的王爺用的,跟市場上常見的鼻煙壺有所不同,光從體積看,這個鼻煙壺體形就比我們常見的小鼻煙壺大很多,可以叫鼻煙罐了。當年賣給我鼻煙壺的人說這是一個鼻煙母壺,為什么叫母壺呢?因為它是用來大量盛放鼻煙的,使用時們會從大鼻煙壺中取出一些鼻煙放到隨身的小鼻煙壺中。該鼻煙壺的瓶身是瓷質,蓋子的材料我不清楚,賣壺的商人說它是用虎骨、犀角等材料制成,讓人覺得不靠譜。
?
專家鑒評:這是一個象耳尊造型的花卉粉彩鼻煙母壺,有底款,但是不規范,字跡難以辨認。從整體風格來說應該是清代晚期的。便于隨身攜帶的煙壺稱為“文壺”、“行壺”,而放在家中儲藏鼻煙的大型煙壺則稱為“母壺”,亦做“武壺”、“坐壺”。“母壺”器形較大,多有扁式、筒形、罐形、六棱、八棱等等。“母壺”均形狀較大,故常置于室內儲藏鼻煙之用,不便于外出攜帶。講究人聞鼻煙是先把玻璃瓶中的鼻煙倒入母壺,用時再放置隨身攜帶的鼻煙壺。家中“母壺”放置于多寶格中,也顯示出主人吸聞鼻煙的品位。蓋上的紋飾并不是畫上去的,而是用不同材料鑲嵌上去的,至于說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因為看不清材料自身的紋路,所以很難辨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