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老巴奪父子煙草有限公司出品的“大前門”煙標。
上世紀三十年代頤中公司出品的“前門”煙標。
上世紀90年代,天津卷煙廠出品的“大前門”煙標。
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編輯整理 “大前門”煙標最先是由英美煙公司于1916年研制推出的,英文標名“CHIENMEN”,本意為“前門”,其卷煙商標主版畫面為北京天安門南側的正陽門雄姿,副版圖案是建于明代的箭樓。因北京人習慣稱正陽門為“前門樓子”,故卷煙商標被命名為“前門”(CHIENMEN),以迎合中國人的文化習慣,吸引消費者購買。
那么,“前門”卷煙怎么又變成了“大前門”呢?兩者之間到底有何淵源?歷經了百年風雨的“大前門”背后還有哪些故事呢?
“大前門”卷煙商標最初是“前門”這個名稱是毋庸置疑的。其一,“CHIENMEN”這個單詞的本意是“內城的正門”,也即前門之意。其二,英美煙公司旗下的啟東煙草株式會社曾于上世紀30年代末出品過商標為“前門”的卷煙。
那么,“前門”卷煙商標是何時改為“大前門”的呢?
關于這個問題很多資料上都是語焉不詳。根據筆者考證,“前門”改稱“大前門”的時間應該在1946年至1952年之間。因為在此期間,啟東煙草株式會社管轄下的老巴奪父子煙草有限公司曾出品過“大前門”卷煙。
哈爾濱老巴奪父子煙草有限公司出品的“大前門”上面印制的公司地址為“哈爾濱南崗一曼街一號”,而哈爾濱一曼街原名為山街。哈爾濱解放后,該市人民政府于1946年7月將山街改名為一曼街,以紀念抗日女英雄趙一曼。從這枚老巴奪父子煙草有限公司的“大前門”卷煙商標上的公司地址來看,“前門”改稱“大前門”的時間最早應該是1946年7月以后。
這枚“大前門”和1952年之后,上海、青島、天津等卷煙廠出品的“大前門”卷煙商標的不同之處在于,其主、副版主圖案均和之前的“前門”卷煙商標一致,而1952年之后各卷煙廠生產的“大前門”卷煙商標則去掉了原圖案中“正陽門”和“箭樓”之前空地上的人物。
之所以將老巴奪父子煙草有限公司的“大前門”作為參照,是因為該煙草公司與英美煙公司之間有著復雜的關系。
老巴奪父子煙草有限公司原名A·老巴奪父子煙草公司,是波蘭籍猶太人老巴奪兄弟于1909年在哈爾濱成立的。1914年,英美煙公司與A·老巴奪父子煙草公司合資,并逐漸取得了控股權,遂將A·老巴奪父子煙草公司更名為“英商老巴奪父子煙草公司”。這期間,經營權完全被英美煙公司掌控的英商老巴奪父子煙草公司生產“前門”卷煙也是理所當然的。
那么,為什么老巴奪父子煙草有限公司要在“前門”之前加個“大”字呢?因為各種歷史原因,后來老巴奪煙草有限公司逐漸擺脫英美煙公司的控制,獲得獨立經營權。據筆者分析,其一,老巴奪煙草有限公司想繼續借用“前門”卷煙商標名氣,但為了加以區別,所以在老卷煙商標前面加了一個“大”字;其二,加上一個“大”字,含有人民當家作主換新天之意。
此外,英美煙公司為了搶占市場,同時又少交稅款,曾于1934年11月注冊成立了一家頤中公司,繼續在上海、青島、天津等地銷售“前門”卷煙,此時卷煙牌號仍然是英文。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后,上海、青島、天津出現了“大前門”煙標。1952年4月,頤中公司被收歸國有,“大前門”卷煙商標被劃歸上海、青島、天津三家煙廠共同擁有和使用。據此也可以推斷“大前門”卷煙商標出現的大概時間。
1963年7月,“大前門”卷煙商標劃歸中國煙草工業公司管理,并統一以該公司的名義生產,直至1967年7月該公司解散,該卷煙商標又重新給上海、青島、天津三家卷煙廠使用。
由于“大前門”卷煙的市場影響力,1972年至1983年,全國各地有幾十家卷煙廠都生產過“大前門”卷煙。1983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正式實施之后,有關部門明確規定“大前門”卷煙商標的使用權僅限于上海、青島、天津三家卷煙廠。但自1983年至1986年,河南安陽和開封、吉林哈爾濱、遼寧營口等多家卷煙廠仍以聯營等方式,在上海卷煙廠監制下生產過“大前門”卷煙,由此可見“大前門”卷煙的獨特魅力。
據資料顯示,近百年來,“大前門”卷煙商標的不同版式達300多種,成為我國卷煙商標使用時間最長、生產廠家最多的一個。但不論版式如何變化,其設計圖案除略有修改和少量色彩變化外,其主體設計元素一直沒有更改。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