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煙標之“龍亭遠眺”。
“宋城”煙標之“梁園雪霽”。
“宋城”煙標之“鐵塔行云”。
“宋城”煙標之“繁臺春色”。
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編輯整理 北宋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經過宋太祖、宋太宗等幾位皇帝的大力營建,作為北宋都城的開封不僅成為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一度成為“人口逾百萬,富麗甲天下”的國際大都會。
開封又被稱為“宋城”。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用畫筆描摹出宋城的繁華:過虹橋、入城樓,一派熱鬧景象;店鋪作坊、客棧民居,鱗次櫛比;騎馬者、坐轎者、拉車者、挑擔者,紛至沓來。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用文字記錄下宋城生活:“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
然而,宋城的輝煌很快湮滅在歷史煙塵中……
為了紀念這座歷史名城,上世紀80年代初,河南開封卷煙廠出品了10枚一套的“宋城”煙標。該套煙標規格為15.4cmⅹ10.1cm,白色底,主版呈現的是開封十景,副版印有歷史人物畫像。本文,筆者簡要介紹其中五枚。
梁園雪霽
梁園,又稱兔苑,舊址在今開封城郊東南。舊時梁園中有許多亭臺樓閣,建筑典雅,景色十分迷人。每到冬季雪過天晴之際,梁園銀裝素裹,分外妖嬈,故有“梁園雪霽”之稱。由于戰爭與水災,梁園現已不存在,其故址上建有禹王臺,疊翠層巒之奇姿不減當年,雪景之美依舊妙不可言。
這枚煙標主版圖案以梁園亭臺樓閣為中心,屋頂、小橋上有一層積雪,遠處還有高山雪峰。主版右側印有相關文字介紹:“西漢時梁孝王筑兔苑,又名梁園,多樓閣亭臺,每冬落雪,一片銀裝,別有情味。”煙標副版上印有翰林學士歐陽修的畫像。
相國霜鐘
相國寺,原名建國寺,位于開封市中心,始建于北齊天保六年(555年)。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紀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遂將建國寺改為大相國寺。北宋時期,相國寺多次擴建,成為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
該煙標主版圖案為相國寺遠景。主版右側印有相關文字介紹:“相國寺始于北齊,重建于唐代,世人稱‘三千歌吹燈火上,五百纓縵煙云中’。寺內鐘亭懸巨鐘一口,此鐘以霜天扣擊,發聲雄渾洪亮而著名。”副版圖案為相國寺彌勒佛。
龍亭遠眺
龍亭坐北朝南,建在有72級臺階的巨大青磚臺基上。從地面到大殿有36丈高,代表36天罡;其72級臺階,代表72地煞,臺階中間雕有云龍圖案。龍亭大殿為木結構,入殿觀看陳列的文物后,可在石欄前眺望開封古城景色。
該煙標主版右側印有相關文字介紹:“龍亭歷經數代,清康熙年間重修為萬壽亭后改名龍亭,登龍亭遠眺古城,視野頓開,憑欄臨風,心曠神怡,街市湖光盡覽。”副版人物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
州橋明月
宋代時,汴河流經宋城,河上有橋十三座,其中以州橋最為壯觀。當年州橋“兩岸夾歌樓,明月光相射”,每當月明之夜,晴空月正,登橋觀月的人,紛至沓來,熙熙攘攘。俯瞰河面,銀波泛泛,皎月沉底,故有“州橋明月”之稱。
該煙標主版右側印有相關文字介紹:“州橋即唐代汴州橋,宋代時成為東京最壯麗的一座橋,曾建一‘明月樓’,供人憑眺游玩,文人吟詩揮毫之地。”副版人物為北宋清官包拯。
金池夜雨
金池,即金明池,原系北宋時四大皇家園林之一,是水上游戲的場所。每年三月,春意盎然,京城居民傾城而出,到金池郊游。金池內遍植蓮藕,每逢陰雨綿綿之夜,文人墨客喜歡到此地聽雨打荷葉的聲音,故有“金池夜雨”之稱。
該煙標主版右側印有相關文字介紹:“宋時順天門外,即金明池瓊林苑,周圍九里三十步,北臨水殿,車駕幸會,觀爭標賜宴于此。”副版人物為大宋英雄岳飛。
開封是中國七大古都之—,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形成較早。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園、龍亭、開封府、鐵塔、大相國寺、包公祠等景點,古樸典雅,與碧波蕩漾的包公湖、龍亭湖、鐵塔湖和雄偉的城門樓、古城墻交相輝映。遍布開封各市縣的名勝古跡、依稀可尋的古城風貌、特色濃郁的民俗文化、絢麗多姿的秋菊,讓開封散發出迷人的魅力。
筆者收藏的10枚一套的“宋城”煙標中,還收錄了以下風景。
鐵塔行云
鐵塔是建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的一座鐵色琉璃磚塔,俗稱鐵塔。
該塔塔身為等邊八角,共13層,高50多米,通體遍砌鐵色琉璃釉面磚,磚面圖案有佛像、麒麟、花卉等50多種。塔身挺拔、裝飾華麗,猶如一根擎天柱,拔地刺空,風姿峻然。天氣好的時候,站在塔下仰望塔頂,可見塔頂青天,腰纏白云,景致壯觀。塔身內砌旋梯登道,可拾階盤旋而上,直登塔頂。當登到第 5層時,可以看到開封市內街景;登到第7層時,可看到郊外農田和護城大堤;登到第9層時,可看到黃河如帶;登到第12層時,頓覺祥云纏身、和風撲面,猶如步入幻境,故有“鐵塔行云”之稱。
該煙標主版右側印有相關文字介紹:“鐵塔重建于北宋皇祐元年,八角十三層,威武雄壯,它以精湛絕妙的建筑藝術和宏偉秀麗的身姿而馳名中外。”副版人物為文學家范仲淹。
繁臺春色
繁臺位于開封城東南,禹王臺公園西側。那里原是一座長約百米自然形成的寬闊高臺,因附近曾居住姓繁的居民,故稱繁臺。北宋時期,每當清明時節,繁臺之上桃李爭春,楊柳依依,晴云碧樹,殿宇崢嶸。居民喜歡到此地來郊游踏青,或飲酒賦詩,或看舞聽戲,或賞花觀草,盡情享受春天的美景。清人胡介祉在《繁臺春色》中寫道:“一臺高于城,河水不能汲。留得古時地,依舊春花月。”
該煙標主版右側印有相關文字介紹:“繁塔又名天清寺塔,建于北宋開寶年間,繁塔之上,風光優美,景色宜人,園內奇花異草,春景盎然。”副版人物為“樂圣”師曠。
延慶晨霧
延慶觀建于元太宗五年(1233年),原名重陽觀,為紀念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而修建。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名延慶觀。現延慶觀僅存玉皇閣部分。玉皇閣高13米,坐北朝南,采用仿木結構,均用磚砌成。外觀上圓下方,造型奇特,是一座將蒙古包與閣樓巧妙結合、具有元代風格的建筑。延慶觀在中國道教史、建筑史、藝術史、民族關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該煙標主版右側印有相關文字介紹:“延慶觀又名萬壽宮,觀內有玉皇閣一座,元末明初所建,是全真道教圣地,觀廟建筑別致,彩繪繽紛。”副版圖像為延慶觀玉皇大帝。
汴水秋聲
汴水,即汴河,是隋朝開鑿的大運河的一段,也是東西橫穿宋城的一條主要河流。北宋時期,汴河上舟船如織,日夜不停。汴河兩岸土地肥沃、物產富饒、城鎮林立。每當深秋季節,汴水猛漲,碧波萬頃,陣陣秋風吹來,波涌浪卷,水聲清越。水面上的波紋宛如銀鏡浮花,分外好看,故有“汴水秋聲”的美稱。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東去至泗州入淮,運東南之糧,凡東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給焉。”據此可見汴河的重要性。
該煙標主版右側印有相關文字介紹:“汴水即宋時東京汴河,源于西京洛水,穿城入淮至泗州,舟船鱗比,喧鬧非常。”副版人物為文學家蘇東坡。
隋堤煙柳
隋堤,即汴河之堤,相傳因系隋煬帝時開通的運河,沿河筑堤,故名隋堤。隋堤西起馬牧鄉鄭店,東至侯嶺鄉呼莊,綿延45公里。唐白居易的《隋堤柳》中有云:“隋堤柳,歲久年深盡衰朽,風飄飄兮雨蕭蕭,三株兩株汴河口。”唐劉禹錫《柳絮》寫道:“何處好風偏似雪,隋河堤壩上古江津。”汴河隋堤不僅是貫穿全國南北交通運輸的大動脈,也是景色秀麗的游覽勝地。
該煙標主版右側印有相關文字介紹:“汴河隋堤相傳為隋煬帝所開汴河一部分,兩岸百里長柳,車船往返千里,一片太平盛世笙歌燕舞景象。”副版圖像為大禹。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