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走進云南省曲靖市馬龍縣馬鳴鄉新樓房村委會,錯落有致的一幢幢新建磚混結構三層樓房矗立在路兩旁。有的主人已入住新樓房,有的主人正在指揮施工隊緊張建設樓房。
新樓房村委會轄220戶煙農,年均種植烤煙2700畝,僅烤煙生產戶均收入就達4萬元以上,種植烤煙使村民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尤其住房方面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百年以前,一位新來的住戶在此建設了一幢新的土木結構樓房,由于新樓房堪比周邊村莊的住房,因而得村名‘新樓房’。”新樓房村委會黨支部書記趙家洪介紹著新樓房村的歷史和發展。“之后,新樓房村名不符實,村民們的住房相比周邊村較差,直到近年來,煙葉生產不斷提質增效,村民們共享現代煙草農業建設帶來的成果,住房由茅草房換成了土木結構的瓦房,再換成小洋房,如今有50%以上的村民新建了磚混結構的樓房,真正成了名符其實的‘新樓房村’。”
胡定生:從茅草房到新樓房,生活新享受
世居新樓房村委會,現年53歲的胡定生始終依靠種植烤煙這條“致富路”,住房由茅草房換成瓦房,再換成小洋房,現在正建新樓房,準備享受新生活。
“那些年住的茅草房,就是一個‘窩’。”胡定生說,結婚以前,他和父母同住用茅草蓋的2間茅草房。房子四周低、中間高,比較狹窄,夏天外面下大雨房里漏小雨,冬天外面刮大風房里吹小風。“能把茅草房改建成瓦房就好了。”那時,胡定生總是這樣盼望著。
在結婚那年,組建了新家庭的胡定生,到信用社貸款400元,把住了17年的茅草房改建成28平方米的土木結構瓦房。第二年,他以種烤煙為主,還清了大部份貸款。住著瓦房,冬天不冷了,夏天也不漏雨了。于是他決定,繼續種烤煙,第四年用種煙收入又建設了一間同樣大小的瓦房。
“烤煙種好了,生活變好就很簡單了。”最早,胡定生每年都種3畝烤煙。1992年以后,他年均種6畝烤煙,年種煙收入1萬元左右。2003年,胡定生進一步改善自己的住房條件,花了4萬多元新建2間磚混結構的單層小洋房。他在洋房的四周裝上玻璃窗,屋內非常敞亮。同時,購買了沙發、彩電、洗衣機、冰箱等家具和家用電器,還建設了洗澡間,安裝了太陽能,在冬天也能用熱水洗菜、洗澡了,生活變得更舒適。
2005年至2010年的5年間,胡定生種煙面積從10畝增加到20畝,年種煙收入也從3萬元左右增加到10萬元以上。2012年底,拿著多年種煙積攢下的本錢,胡定生思忖著到鄉鎮的集鎮做生意、謀發展。經過幾個月的打探,他決定在加油站旁邊建一幢三層的樓房,第一層建成商店做生意,二層和三層供人居住。然而,正當他準備辦理建房手續時,一場無情的大火把胡定生的住房全燒毀了,做生意的打算暫時擱置下來。在新樓房村委會的協調幫助下,2013年6月份,他在新樓房村公路邊新建一幢磚混結構的三層樓房。目前,房屋主體結構已經完成,正在進行屋內裝修。
“樓房主體有400平方米左右,地面和半截墻上都要鋪瓷磚,加上配套建設的廚房、洗澡間、雜物間和車庫等,預計投入50萬元左右。”胡定生檢查著房屋質量侃侃而談。
“過新年就要住新房了,心里高興著呢!”胡定生樂呵呵地說,裝修房子每天跑來跑去很累,但一看到房子一天變個樣,很快就可以住進去了,也就不覺得累了。
“一輩子都在為房子奮斗。”胡定生說,他準備再種5到10年的烤煙,攢足本錢,到鄉鎮集鎮建一幢既有商店又有住房的樓房,做點小買賣,安享晚年生活。
李元娥:從娘家到我家,回家新感受
2000年從馬鳴村委會小橋河村嫁到新樓房村的李元娥,原來每次回娘家時感受頗深,現在從娘家回到自己的“新家”,又有新感受。
“成家之初,公爹生病多年,2個哥哥正在讀書,家里貧困,只有2間土木結構的瓦房。”李元娥曬著玉米回憶著。
與丈夫結婚后,夫妻二人以種煙為主。剛開始每年種7畝烤煙,2005年以后種10畝烤煙,2011年以來種15畝烤煙。種植烤煙的收入也從1萬多元增加到7萬多元。隨著收入的增加,2006年她和丈夫建了2間土木結構的瓦房,2012年12月投入30多萬元新建了300平方米磚混結構的樓房。雖然貸款10萬元,但到今年煙葉交售完時,大部分貸款就可以還清了。
“前些年回娘家時,看著小洋房就羨慕。現在,每次從娘家回來,走進自己家的新樓房,這感覺就是舒坦。”李元娥邊說著邊把剛從娘家帶來的新鮮水果往冰箱里放。
2001年,小橋河村發展果樹種植。李元娥娘家種了6.7畝梨、冬桃和杏子等果樹,年收入3萬元左右。剛開始,她回娘家時看著真是羨慕。但隨著近幾年烤煙收購價格年年上調,煙葉生產和交售穩定發展,煙草行業大力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李元娥家的種煙收益逐年增加,年收入遠遠超過娘家的果樹種植收益,這讓她再回娘家時非常自豪,再也不用羨慕娘家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