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醫脈通網報道 精神障礙患者的吸煙率遠高于一般人群,前者壽命也較后者短8年,而最近的證據顯示,這一差異很大程度上應歸咎于吸煙。精神科患者的戒煙動機與常人無異,因此也完全可以成功戒除。然而,在與患者見面的過程中,幫助患者戒煙可能不會成為精神科醫師所關注的焦點。醫生可能會感覺,自己正在奪走患者生命中的一項樂趣,而戒煙也可能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產生有害影響。
有人提議,在精神衛生機構引入無煙政策將顯著改善上述群體的健康水平及舒適度。然而,在非研究機構啟動戒煙行動一直很困難,系統內阻礙重重,相關精神科支持也很少。
最近的一項系統綜述及Meta分析研究探討了戒煙對一般人群及精神障礙患者的影響。研究者回顧了相關縱向研究,納入了26項針對患者戒煙與否心理預后差異的研究。平均來看,這些受試者的平均年齡為44歲,每天吸煙20支左右,隨訪時間為6個月。精神健康相關測量指標包括焦慮、抑郁、積極情感、心理生活質量及壓力。
戒煙與抗抑郁治療有關
研究結果顯示,戒煙與抑郁焦慮癥狀的顯著改善、積極情感的增加及心理生活質量的改善相關。這一相關性在一般人群和精神障礙患者中類似,同時沒有證據顯示,上述發現是混雜因素的結果。
為解讀上述發現,研究者將戒煙和抗抑郁治療與癥狀改善的相關性進行了數值上的比較。結果顯示,戒煙的效果等同甚至超過抗抑郁治療。這一結果與先前關于嚴重精神疾病患者戒煙的文獻綜述一致,提示精神病性及抑郁癥狀在戒煙后不可能惡化。
這些數據由觀察得來,并不能證明因果關系。人們也可以說,正是因為精神狀況有所改善,患者才成功戒煙。研究者反駁了這一假說,因為分析所納入的大部分研究均為臨床試驗數據的二次分析,在原始試驗中,大家都在努力嘗試戒煙;因此,這些患者精神狀況的改善發生于戒煙之后。同時,該研究還納入了一項隨機對照試驗,而這項試驗可以得到因果聯系:戒煙組患者的焦慮及抑郁癥狀得到了中等程度的改善,而繼續吸煙組精神癥狀的變化微乎其微。
神經生物學解釋
生物模型也支持戒煙后精神狀況改善這一觀點。長期使用煙草與腦內尼古丁通路的神經適應相關,而神經適應則可能導致個體在吸完煙后不久即出現抑郁心境、激越及焦慮情緒。這就是所謂的戒斷環路(withdrawal cycle),其特點在于可以導致個體的心理狀態在一天內發生波動,進而惡化精神狀況。
人們已經發現,戒煙后3周,個體的神經學功能已恢復如常。這也與心理戒斷癥狀于戒煙后數周內消失的報告相一致。有些吸煙者認為,吸煙可以緩解戒斷癥狀,因而可改善精神健康水平。殊不知,正是吸煙在一開始即造成了諸多麻煩。
啟示
很多患者稱,吸煙幫助他們擺脫了壓力及心理困擾。然而事實上,吸煙可能惡化上述問題。日常工作中,在患者的精神狀況得到改善之前,戒煙計劃往往不會被提上日程;另一方面,對于很多患者而言,心理問題可能將持續存在。那么,什么時候戒煙最合適?
將吸煙作為一種可治療的慢性疾病,這種觀點或許值得回顧。若將吸煙重新構建為一種慢性疾病,臨床醫師更容易接受,也能更積極地參與到行動中來。正如證據顯示,戒煙沒有確切的壞處;事實上,戒煙本身可能就是一種治療手段。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