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于每一個細節、處理好每一項工作,是呂忠一直堅持的工作原則。王純攝
勞動光榮,創造偉大。今年,煙草行業共有12個先進個人和集體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工人先鋒號,他們是行業集體和個人的優秀代表。本報自今日起開設“勞動者風采”欄目,展現他們“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讓我們學習先進,砥礪前行,為行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名片
呂忠,51歲,云南中煙紅云紅河集團曲靖卷煙廠制造一部修理班副班長,高級技師,2014年云南中煙煙機競賽PASSIM機型第一名、2016年全國煙機技能競賽PASSIM機型第一名,曾獲云南省技術能手、全國煙草行業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榮獲云南中煙勞模、云南省“五一勞動獎章”、云南省勞動模范等稱號。今年,呂忠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從1985年參加工作至今,云南中煙紅云紅河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曲靖卷煙廠制造一部修理班副班長呂忠就一直在和設備“打交道”。降耗、提質、排險、保養,每一次維修,呂忠都盡量做到細致入微。這些在“外行人”看來有些單調甚至枯燥的重復性工作,對他而言卻意義重大。如今,已經擁有大師工作室的呂忠仍然以一名普通的修理工“自居”。在他看來,唯有做求索路上的“行者”,不忘初心,才能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只要確定的信念就不要輕易去改變。不去拼,什么事情也做不好”
“只要確定的信念就不要輕易去改變。不去拼,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在呂忠的“字典”里,沒有“不可能”。
這種精神,貫穿于呂忠34年職業生涯。
1985年,年僅17歲的呂忠進入到曲靖卷煙廠成為一名卷包車間操作工。白天,他跟在師傅后面仔細觀察每一個操作與修理動作,認真領會每一臺設備的工作原理;晚上,他細致閱讀有關書籍,并將遇到的各類故障排除步驟、維修心得記錄下來。
“我的師傅曾經告訴我一句話,工人,就要用技術水平說話。”呂忠告訴記者。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989年,在一次修理工選拔考試中,呂忠以綜合排名第一的優異成績晉升為修理工。1997年,呂忠負責設備輪保中修工作后,逐漸歸納總結出一套更加適合工廠的輪保操作規程。
呂忠通過系統刻苦的訓練,從集團級技能競賽第二名到第一名,從中煙級技能競賽第一名到全國第一名,在收獲殊榮的同時也讓自己實現了蛻變。
2017年年底,由于卷包設備平面優化布局需要,兩臺套M5設備需要搬遷調試。國外專家給出的時間是一個月,要價近200萬元。曲靖卷煙廠領導反復研討后,決定將這項重任交給呂忠及其團隊。
沒有先例,沒有借鑒。呂忠和團隊成員查閱資料、分析問題、擬定方案,經過起早貪黑的拼搏,他們對整個搬遷計劃成竹在胸。
2018年年初,呂忠團隊僅用8天時間就順利完成了第一臺套設備的搬遷調試,最大限度保證了生產進度。
“是企業推著我走到今天,我要將這種推動力傳遞給更多年輕人”
“是企業推著我走到今天,我要將這種推動力傳遞給更多年輕人。”談到參與青年員工培養的初衷,呂忠說。
呂忠告訴記者,在他成長過程中,第一任曲靖卷煙廠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金光明對他影響頗深。“金師傅會注重設備維修中的每一個細節,真正去親近設備。”呂忠說,他至今忘不掉當時和金光明對設備維修中的問題一次次碰撞的場景。
在擔任車間修理班副班長一職后,呂忠依托一線工作特性,堅持利用好“晨會夕會”“傳幫帶”“青年突擊隊”等授技途徑。
借助“晨會夕會”,呂忠針對當天出現的特殊故障及維修方法,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維修經驗分享給年輕同事;
通過“傳幫帶”,呂忠科學合理配置人才,在部門建立起“多對一”高級人才師帶徒制度,使學員能夠充分吸取每一位師傅的優點,形成高技能人才“熱島效應”;
依托“青年突擊隊”,呂忠參與其中、主動管理,為后備人才提供學習鍛煉的機會,充分發掘優秀人才,打通青年上升通道。
在修理班班長付菊生看來,呂忠之所以獲得大家的認可與尊重,正是由于他在技術的傳授方面毫無保留。
2000年至今,呂忠先后牽頭負責了“新員工ZJ17卷煙機組操作原理”“卷煙機組維修技能提升”“卷煙機組儲備人才理論”“操作工煙機技能基礎知識”等多項培訓,累計培訓1000余人次。
2017年8月,呂忠大師工作室由云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正式授牌成立。以此為平臺,呂忠吸納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優秀維修工人,為人才培養提供智力支持。
張海超是呂忠的徒弟之一。“在師傅身上,我學到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張海超說,依托大師工作室,他和很多新員工有了更多參與項目的機會,成長迅速。
呂忠積極參與維修經驗庫的建立,參與編撰的《PROTOS-M5圖文系統操作指南》等,成為煙草行業統編培訓教材。目前,工作室共計培養新晉維修技術人員15名,并對87名操作人員進行了鉗工技能培訓,為后備技術力量培養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個匠人,就是要終身學習,終身探索”
在呂忠看來,學習與探索,是技術人員成長的“最佳伴侶”。
2017年,由于品牌發展需要,曲靖卷煙廠引入了一批中支煙設備。由于設備與所承擔的牌號規格并不完全吻合,先后多次出現濾棒、水松紙與煙支不同步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品搓接質量。
新設備,新機型,新情況。面對問題,呂忠沒有退縮。他拿來相關圖紙、資料反復研究,協助工廠成立相關課題攻關小組。就在研究一度陷入僵局的時候,呂忠在反復測試后突然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會不會是搓接板手指的問題?這就類似汽車經過減速帶一樣,阻力太大就會很顛簸。以往傳統煙支重量大,經過搓接板手指時產生的摩擦力正好符合搓接要求,現在中支煙質量變小,致使煙支出現問題。”有了這樣的想法,呂忠與團隊成員不斷調整搓接板手指的凸起數值。經過上百次試驗,終于確定了適合新品規格的相關參數,并對設備進行了全部改造。
呂忠常說:“一個匠人,就是要終身學習,終身探索。只要鍥而不舍,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正基于此,呂忠立足實際,開展一項項的技術攻關和科研創新——他組織開展的“真空、懸浮、螺旋、風分系統的研究與開發”“跑條、廢煙支、煙末分時自動分選系統研究與開發”兩項研發,每年為企業節約生產成本超過6000萬元;“PROTOS-M5廢煙自動分類回收”項目成功完成,實現了對應機型殘煙支、煙絲和煙末的自動分類回收,減少了煙絲造碎率,填補了行業這一領域的空白;“ZJ17卷煙機梗簽分離裝置”的成功研制,高效完成梗簽中煙絲的分離,每年節省生產成本約3000萬元……
迄今為止,呂忠帶領的團隊出色地完成設備中修120臺次,輪保、項修500余臺次,用實際行動保障了設備的正常運行。
如今,呂忠作為技藝大師,作為求索路上的“行者”,他仍在一往無前。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