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哲村付哲新寨人行橋工程實施前當地面貌。
謙哲村付哲新寨人行橋建成后面貌。
謙哲村下新寨易地搬遷項目完成后村民新居。
謙哲村下新寨易地搬遷前村民房屋。
紅塔集團為謙哲村下新寨修建的文化活動廣場。
從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一路向西北行進,蜿蜒而狹窄的道路隱藏在崇山峻嶺間。駐足山頂,放眼望去是一整片青翠的雨林和深不見底的溝壑,片片云彩夾雜著霧氣漂浮在眼前……
在這高山峽谷中,有一個“直過民族”(指新中國成立后,未經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會跨越幾種社會形態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村落——謙哲村。上千年來,南嶺鄉謙哲村人沿襲著原始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過著貧苦的日子。
按照“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的要求,2015年年底,云南中煙紅塔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按脫貧攻堅重大戰略部署,正式啟動了對謙哲村的掛鉤幫扶工作。
2016年5月18日,云南中煙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紅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勇來到謙哲村走訪調研,對紅塔集團幫扶謙哲村脫貧攻堅工作提出了“堅持做到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資金規劃和項目規劃相結合、開展工作與鍛煉青年人才隊伍相結合”的工作思路。
奮斗4年,過程艱辛。按照精準扶貧要求,紅塔集團在謙哲村開展了教育扶貧、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精準扶貧之策逐項實施。
風雨幾度,終有所成。在紅塔集團上下同心的大力推動下,謙哲村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兩不愁”基本實現,“三保障”正在鞏固,原始封閉的山寨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跨越千里山河,紅塔集團用責任擔當、大愛情懷、實干精神,與“直過民族”同胞攜手共進,在云嶺大地上譜寫出一首脫貧攻堅的動人樂章。
實干擔使命 幫村民擺脫貧困
被大山層層環抱的謙哲村是由拉祜族、哈尼族、彝族等多個民族聚居而成的村寨。截至2015年年底,全村人均年純收入僅有2034元,屬于國家級深度貧困村。
在駐謙哲村前,來自紅塔集團的韓吉忠在玉溪市峨山縣富良棚鄉美黨村擔任了1年的駐村隊員。由于工作突出,2016年,他又被委派到情況更加復雜的謙哲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這一駐就是3年。
韓吉忠還清楚地記得剛到謙哲村時的情形:一棟二層彩鋼瓦房,一樓是村民養的牲口,自己則住在二樓一個小隔間里;一張簡易床,一口用來生火做飯的小灶就搭在離床不到一米的地方;上廁所要到村里簡陋的土廁,洗澡則要到村民家里借水……
條件異常艱苦。之后村里發生的一件事更讓韓吉忠堅定了“不幫村民打贏脫貧攻堅戰不離開”的決心。
那是一個雨季。謙哲村那別寨的一個孕婦即將臨盆,情況緊急。韓吉忠得知消息,趕緊帶著村醫往寨子里趕。
事發突然、醫療技術有限、通往村外的唯一道路已被滑坡的山體阻斷……緊急情況下,大家用被單托著孕婦深一腳淺一腳地踩著爛泥路往山下趕。
眼看孩子就要出生,路才走了一半。
“不能再走了!”危急時刻,村醫提議把路邊正在作業的挖掘機借來作遮擋,就地接生。
就這樣,坑坑洼洼的爛泥地成了產床,沾滿泥土的挖掘機成了屏風,大家紛紛忙碌起來,打傘的、遞工具的、幫忙遮擋的、安撫產婦的……
兩個小時后,嬰兒呱呱墜地,總算母女平安。而韓吉忠站在旁邊,雙腳像被釘住一樣,久久無法動彈。
“絕不能讓這種情況再發生!”韓吉忠默默立下誓言。
“以前村里的橋都是木樁橋,人走都危險,車根本過不去。不管是村里的路還是鄉里的路,都是泥土路,一到雨季就變得泥濘不堪。”韓吉忠坦言,“路不通,信息又閉塞,進不來也出不去,根本沒法談發展。”
經過多次深入調研走訪,紅塔集團提出“與產業相配套、與規劃相適應”的扶貧原則,將幫扶重點首先定為路橋建設。
2017年,謙哲村付哲新寨橋、團山橋、小河箐橋的建設相繼完工,原始的木樁橋被堅固的水泥石橋取代,硬化路、砂石路也覆蓋了原有的土路。
謙哲村的路,煥然一新。
從此,謙哲村各寨子間、外界與謙哲村之間的“壁壘”被打破,一輛輛運送物資的快車搭載著發展的希望駛進了這個曾經一貧如洗的小村落。
謙哲村平均海拔1610米,年平均降水量1485毫米,年平均氣溫17.9攝氏度。長期以來,村民靠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以種植稻谷、玉米、茶葉等作物為生。但是由于水利設施落后,農作物成活率較低,一年到頭,廣種薄收,貧困的哀愁始終縈繞在村民心頭。
2016年至2017年,紅塔集團結合謙哲村農田地形特點,在付哲老寨等地塊修建了多條“三面光”排水溝,大幅提升了農田的防澇能力。在此基礎上,紅塔集團抽調多名技術專家前往謙哲村進行田間作物種植技術指導。
隨后,紅塔集團從“病有所依”入手,幫助謙哲村村民解決看病難的問題。
如今,在謙哲村村委會辦公房旁,有一座四四方方的平房格外顯眼,這便是謙哲村衛生室。
在紅塔集團投入幫扶前,謙哲村的醫用場地僅僅是一間小瓦房,只有三張病床。有時,村民不得不在屋外輸液打針,若碰上陰天下雨,就得撐著傘看病。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2018年以來,紅塔集團累計投入資金19萬元,為謙哲村修建了治療室和輸液室,又購置了藥柜、醫用平板床、醫用雙搖床、輸液車、輸液椅、辦公電腦、打印機等設備,大大提升了謙哲村衛生室基層衛生服務能力。
“現在我們這里醫療條件好了,連鄰村的人都跑到我們這里看病呢!”村衛生室醫務人員劉蓮英高興地說。
行動顯真情 帶村民安居樂業
謙哲村下新寨是一個以哈尼族為主的民族聚居寨,寨居山區、地勢險要。近年來,由于周邊區域山體受損,導致寨子時刻被籠罩在山體滑坡的危險之中。
此前,南嶺鄉政府對附近山體情況進行監測,并計劃對下新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但由于資金缺口較大,搬遷工作難以開展。
2018年,紅塔集團多方協調,解決了下新寨易地扶貧搬遷資金缺口問題,下新寨的易地搬遷工作得以推動。
“寨子里有些老人住慣了老宅,又信仰山神,不愿意搬走。易地搬遷工作中最困難的就是給老百姓做思想工作。”韓吉忠說。
考慮到百姓們的安危和寨子的長遠發展,駐謙哲村工作隊隊員深入下新寨每一戶村民家中,苦口婆心做工作、挨家挨戶做宣傳。
最終,村民的思想工作做通了。
2019年年初,易地搬遷工作圓滿結束。
如今,鄉親們都住進了新房,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要是沒有黨的好政策,沒有紅塔集團的幫扶,我們老百姓哪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啊!”2019年3月搬進新房的下新寨村民張娜朵笑著說。
張娜朵家里共有六口人,母親年邁多病,哥哥自小落下殘疾,兩個兒子尚且年幼。長期以來,夫妻二人靠種植茶葉、水稻等勉強維持全家人的生計。
近幾年,在紅塔集團駐村幫扶隊的幫助下,張娜朵家的生活悄然發生著變化:利用補助款買了三頭母牛,繁殖出的小牛再賣到集市上,家庭收入有了新的增長點;夫妻兩人在農閑時會走出村子,到外地打工,不僅能賺到錢,還能開闊眼界;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大房子,兩個孩子也有了獨立的房間……
“生活條件好了,我們的精神面貌也好了,生活習慣也改善了。有了垃圾,我們會自覺扔到垃圾池里。用水方便了,兩個孩子每天睡覺前都會嚷嚷著要刷牙。而我自己,最期待的就是吃過晚飯到新寨廣場上跳廣場舞。”張娜朵說,“俗話說‘安居樂業’,現在我們已經安居了,賺錢的路子也有了,相信以后日子會越過越好!”
楊開偉見證了張娜朵家如今的幸福生活。
楊開偉是一名未滿30歲的青年黨員,來自紅塔集團玉溪卷煙廠,2019年剛加入謙哲村駐村扶貧隊伍。
在報名參加駐村工作時,他的兒子剛滿3歲,女兒還不到1歲。隔著五百多公里的距離,想念家人時,他只能通過每日睡前短暫的視頻通話來化解濃濃的思念。
每次視頻,楊開偉都會給妻子和孩子講述在謙哲村的所見所聞。在屏幕的那頭,從未親身接觸過扶貧工作的家里人似乎也在真切地感受著這里發生的改變。<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