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技改辦成員整理工程資料。
項目籌備辦成員進行車間安全巡視。
2019年11月,上海煙草浦東科技創新園區正式投用。 本報記者 李冰攝
上海煙草浦東科技創新園區拔地而起。
這是一個新時代,在高質量發展的語境下,“做中國人自己最好的卷煙”的歷史使命有了新載體。
這是一個新高地,浦江之東,在這片被譽為創新“試驗田”的改革熱土上,上海煙草浦東科技創新園區拔地而起,產能新布局催生品牌新動力。
8年前,當“百萬千億”目標達成,從浦西到浦東,從“中華專線”到浦東科技創新園區,這是一場夢想的接力,這是上海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實施京津滬三地卷煙廠技改后的又一重大戰略舉措。
如今,這里既是迸發生機活力的高端技術“集散地”和高端產品“孵化器”,也是珍藏上煙品牌精神財富的“博物館”。園區建設者以“有志者事竟成”的擔當精神、“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奮斗精神和“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隊精神,賦予了“和搏一流”企業精神新內涵。
守初心逐夢起航,擔使命再攀高峰。隨著上海煙草浦東科技創新園區的正式投用,一座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智能制造新高地巍然屹立。
1.定位 既是“集散地”,也是“孵化器”
在上煙集團上海卷煙廠733號廠房前,有一座以“昇”為造型的雕像,五片向上生長的金葉寓意“一流產品、一流服務、一流管理、一流人才、一流效益”。
在上海煙草浦東科技創新園區的廣場上,同樣有一座以“昇”為造型的雕像,同樣是五片向上生長的金葉,與上海卷煙廠733號廠房前的金葉一脈相承,蘊含著代代傳承的“和搏一流”企業精神。
回溯既往,改革開放讓上海煙草上下“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在“閘門大開”的年代,上海煙草啟動“七五”“八五”技改計劃,讓“爺爺輩”的技術設備更新換代、脫胎換骨。上海卷煙廠733號廠房,記錄著上煙品牌走向市場的歲月故事。
2011年12月16日,“中華”在創牌60年之際成為行業第一個實現千億市值的品牌。321天后,第五百萬件“中華”在上海卷煙廠下線,實現了年產量100萬箱。支撐“百萬千億”工程的“大手筆”是“中華專線”。短短3年,“中華專線”在不到百畝的土地上完成了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應用,讓“中華”品牌達到了從未有過的新高度。
也正是自那時起,上海煙草人開始擘畫新的藍圖,浦東科技創新園區成為承載上煙品牌未來發展的裝備基地。在國家煙草專賣局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悉心指導下,2012年11月,上海煙草浦東科技創新園區打下了第一根樁基。
“從浦西到浦東,產能新布局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彼時的短板問題,更是站在品牌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致力于打造開放、多元、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和創新平臺,建設國際一流、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煙草科技創新基地。”上海市煙草專賣局(集團公司)黨組書記、局長、董事長、總經理施超闡述了園區建設的意義。
作為行業重點投資項目和上海市重大工程項目,上海煙草浦東科技創新園區有著清晰的定位——高端技術“集散地”、高端產品“孵化器”。不同于傳統意義的卷煙工廠,浦東科技創新園區的特色體現在“科技創新”上。
在這個占地645畝的園區,一條名為龍游港的小河將其一分為二。北區為生產實驗區,不僅滿足上煙品牌的規模化生產,而且兼具工藝、材料、裝備試驗及培訓四大平臺功能;南區為科技研發區,由科技中心樓、科技實驗樓、消費者體驗研究中心、上海新型煙草制品研究院等構成。南北兩區,研發與生產相結合,規模與柔性相統一,傳統與現代相輝映。
項目籌備之初,園區建設按照國家局提出的“速度快、水平高、質量優、投資省、廉潔好”十五字總體要求,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致力于打造行業“提質增效、精益管理、創新發展”的新標桿。
——在提質增效上,不僅注重實現卷煙產能的跨越發展,也關注工藝質量、品牌價值的跨越發展。
——在精益管理上,實現生產成本、職工人數、財務成本“三個基本不變”,人均實物勞動生產率達到1000箱。
——在創新發展上,打造“從消費者來到消費者去”的產品創新體系,構建聚焦傳統煙草制品和新型煙草制品的創新平臺。
從“七五”“八五”技改到“中華專線”再到浦東科技創新園區,設備在更替、技術在迭代、工藝在升級,上海煙草人卻沒有停止追求“標桿”的腳步,始終打造著“上煙制造”的金字招牌。
2.建設 在碰壁中破壁,在攻關中闖關
2019年11月28日,對于上海煙草人而言是值得紀念的一天。這一天,上海煙草浦東科技創新園區正式投用,標志著上煙制造正式進入浦西和浦東“雙輪驅動”的“跨江時代”。
既要精益求精,也要爭分奪秒,在建筑面積超過40萬平方米的園區里,建設者盯緊時間節點,井然有序地完成技改、搬遷、生產任務,著實不易。
2014年10月,北地塊主體工程開工;2015年12月,北地塊主體工程結構封頂,南地塊主體工程開工;2016年12月,南地塊主體工程結構封頂;2017年3月,北地塊工藝設備進場啟動安裝;2018年9月,北地塊膨脹煙絲線投產,實現工廠試運行……一個個關鍵節點,記錄著浦東科技創新園區建設的鏗鏘步伐。
技改、搬遷、生產,哪一項工作都不能落下。“技改生產兩不誤”是基本底線,“技改生產兩促進”才是終極目標。面對“邊技改邊生產”的挑戰,如何做到生產成本、職工人數、財務成本“三個基本不變”?這是上海煙草人“搬家”之初就認真考慮的問題。
“統籌規劃、條塊聯動”的工作機制為園區建設安好了“軸承”、組裝了“齒輪”。2011年年底,上煙集團項目技改辦率先入駐這片熱土。2015年年初,由上煙集團基建設備處、技術中心、生產管理部、上海卷煙廠等部門單位共同組建浦東科技創新園區建設運行組,為項目從基礎建設到運行生產無縫對接提供了管理基礎和制度保障。
根據園區運行需求和建設進度,建設運行組跨越條線工作范疇,成立相應的專題組,對園區運行方案設計過程中包括生產力布局在內的專題進行研究、討論,逐步構建、完善園區整體運行模式。
無論是工藝控制還是設備運行,無論是生產安排還是現場管理,園區建設者都做了精心組織和優化滾動。可喜的是,通過易地技改,他們培養鍛煉了一大批工程技術和項目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形成了一整套一流卷煙廠的管理體系,進而為智能制造打牢了基礎。
與平常“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技改項目不同,浦東科技創新園區項目規模大、周期長,建設過程中行業內外部形勢發生了諸多變化。自批復立項以來,園區建設者順應煙草制品發展趨勢和集團產品結構調整,進行了濾棒生產板塊、創新型產品生產板塊等多次設計調整,確保了項目充分適應市場變化,促進了集團“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
不僅如此,他們克服單體體量大、施工面分散、招標采購任務重、外部協調工作多等困難,綜合統籌進度、質量、安全、規范等各項工程管理目標,有序推進項目實施。
浦東科技創新園區建設對上煙集團不僅是一個技改項目,而且是推動集團改革的平臺載體。“一個工廠,兩個生產板塊,兩個管理層級”的組織架構為集團改革發展提供了借鑒。“規模+柔性”的生產方式和“生產+研發”的制造模式,不斷深化“現場連著市場”的理念,讓工業制造真正轉向“智造”。
在浦東科技創新園區北區的卷包車間里,形形色色的設備并非整齊劃一。卷煙品類推陳出新,設備機型也不斷變化,看上去并非整齊劃一的現場布局恰恰反映了市場對柔性化生產的要求。從本質上看,這正是上煙集團適應卷煙市場變化所做出的積極改變。上煙品牌的質量不變、價值不變,正是靠著“變”來實現。
在碰壁中破壁,在攻關中闖關。浦東科技創新園區建設不僅是簡單意義上的廠房搬遷和產能提升,更是以系統化設計、精細化加工、智能化控制、柔性化生產為特點的更高水平制造平臺的升級。
3.精神 沒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