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周其仁教授在談創新時,曾經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創新濃度。
所謂創新濃度,就是同樣想法的人,有多高的相互激發的頻率。在他看來,對于創新而言,必須具備一定的濃度,濃度超過臨界值,才能進行很多化學反應,否則就會孤掌難鳴。無論對于一個國家,一個企業都是如此。
身邊就有鮮活的案例。前幾天,四川中煙群眾性創新成果匯報暨媒體見面會上,公司工會副主席劉敏公布的一個數據讓人驚訝不已:那就是公司創新群眾參與率58.3%。這意味著,每兩個普通員工中,就有超過1個人在參與創新。從絕對值來看,公司參與創新活動的人數達到3500多人。
參與創新的人多,成果也多。截至目前,四川中煙創新工作室、QC小組、六西格瑪項目組和精微改善課題組等群眾性創新組織開展各級科研項目88項、QC課題120個、各類改善項目494項;發表各類文章465篇;批準和實審發明專利、新型實用專利和軟件著作權106項;增加經濟效益19億元;節約成本9376萬元。
以四川中煙“丁為產品創新工作室”為例,該工作室打破傳統技術,在傳統經驗的基礎上,利用近紅外譜圖,推動有關技術向“數字化”轉變,為企業節約成本達2680萬元。
再說“麻珂精益物流管理創新工作室”,面向公司物流條線工作打造精益物流平臺,使得保障市場時間從3-4天下降為1-2天,工業運輸成本下降20%,準時到達率100%。
創新濃度的決定了創新的成果的多寡。拿以色列為例, 全國800萬人口擁有3.8萬名科學家,對于現代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
核心一條就是把厲害的人湊到一起。此外,還有美國的硅谷、中國的深圳和中關村,雖然地方很小,但創新的濃度很高,有呼有應。
問題是,為什么這家企業的“創新濃度”有這么高?總結起來,有這么關鍵幾點:
第一.有意識。就是公司上上下下非常重視創新,把創新作為推動公司跨越發展的第一動力,而不是用要素投入、規模擴張。
第二.有機制。頒布科技創新獎勵辦法、創新工作室獎勵辦法等激勵制度舉措,給予團隊或個人高額獎勵,同時在政治待遇、榮譽申報上給予傾斜,不斷激發大家的創新激情。通俗的說法,就是經濟上有搞頭,政治有奔頭。
第三.有平臺。建立了以技術中心、新型煙草制品中心、雪茄技術中心為核心,創新工作室、QC小組、六西格瑪項目組和精微改善課題組等群眾性創新團隊為補充的創新體系,其中創新工作室共計38個,包括家級創新工作室1個,省級創新工作室5個。QC小組146個,140名六西格瑪綠帶。
第四.有氛圍。通過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創新精神,促進群眾性創新活動領銜人發揮“頭雁效應”,叫響“跟我干、向我看”的口號,一件一件抓推進,一項一項抓落實,在四川中煙形成了“少數帶多數、關鍵帶全局”濃厚的全員創新氛圍。
第五.有方向。堅持問題導向,瞄準生產一線所出現的問題,有的放矢。
幾管齊下,公司創新群眾參與率已經從四川中煙成立前的19.9%增至如今的的58.3%,創新已經成為廣大職工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習慣。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