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環抱,溝通阡陌,初夏馳騁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木老元鄉和擺榔鄉的布朗山寨鄉村公路,一幅幅美妙的美麗鄉村畫卷徐徐展開。
“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這曾是布朗山寨的真實寫照。5年來,在云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傾情幫扶下,布朗山寨舊貌換新顏,一條條通村暢鄉的水泥路猶如白色緞帶蜿蜒在群山間,喚醒了隱藏山間的沉睡村落,美了顏值,富了產業,惠了百姓,驚了歲月。
?一條條公路翻山越溝、縱橫馳騁,通向遠方
未來之路:從羊腸小道到縱橫阡陌
從施甸縣城出發,車輛在四大山山脈盤旋一個多小時后,就到達木老元鄉政府所在地。
站在位于集鎮安置點的吾巴拓放眼望去,一條長達10.8公里的水泥路翻山越溝、縱橫馳騁,把集鎮與大地村連通。
“以前要到對面山頭的大地村去,需要翻過山頂才能到達,路程是現在的兩倍多不說,還得耗時70分鐘。”木老元村黨總支書記李有貴指著山對面的大地村說,現在從新修的這條路過去,只需要20分鐘就能到達,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出行。
“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車輛進不來,豬羊銷售難。”這曾是布朗山寨的真實寫照,就連連接村寨之間的道路也只是羊腸小道。
今年48歲的李有貴清楚地記得,90年代初期,木老元鄉沒有通公路,為了給鄉里架電,他們不得不到距離鄉政府10多公里的羊場那里去抬電桿,架設電線。“通電的那個年代,我們晚上睡覺不知道關燈,不知道觸電是什么情況。”李有貴回憶,干旱季節經常會停電,照明很不穩定。
1997年,木老元鄉修通了與外界連接的公路,但交通不便的落后狀況沒有從根本上改變。
那個年代,布朗族人過著靠山吃山的生活,以狩獵為生,經常吃不飽肚子。
為了改變現狀,李有貴在村里帶頭發展辣椒種植。這一年,由于價格高,李有貴獲得了不錯的收益。“第二年我就擴大種植面積,但由于路不通,運不出去,大部分辣椒爛在了地里。”李有貴回憶說,那時候要挑到15公里外的卡斯集鎮進行交易。
“要想富,先修路。”90年代末,當時還是木老元村下木老元村民小組組長的李有貴動員大家修路,一家一段硬是修通了連接小組到鄉政府的道路。
直到2015年,云南中煙幫扶施甸縣實施布朗族整鄉推進整族幫扶項目啟動,布朗山寨迎來了春天。
五年來,云南中煙在施甸縣木老元、擺榔兩個鄉投入基礎設施工程資金2.13億元,修建村組道路22條,村組道路里程達90多公里。
一條路可以改變一個村莊,一條路能夠帶動一個產業,一條路也能致富一方百姓。5月17日,采訪團來到木老元采訪,四通八達的水泥路連通著縣與鄉、鄉與鄉、村與村,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出行、帶動了產業發展。
太陽能路燈猶如繁星點點,照亮了布朗山寨
初夏的布朗山寨,從蜿蜒曲折的“羊腸小道”,到平整寬闊的柏油路;從出行基本“靠雙腳”,到現在的“抬腳上車”;從曾經的交通閉塞、偏遠落后,到如今的暢通無阻。
交通興則百業興。布朗山寨的路通了,疏通了脫貧奔小康的“毛細血管”,為群眾打開致富的“山門”。
夜幕降臨,布朗山寨的太陽能路燈猶如繁星點點,照亮了布朗山寨。如今,木老元鄉和擺榔鄉廣播電視網絡全覆蓋率達100%,行政村實現4G網絡全覆蓋的同時,開通了電子商務服務站。
生態之路:從刀耕火種到守護青山
受地理環境等因素制約,施甸縣木老元鄉和擺榔鄉的布朗族群眾曾一度過著刀耕火種、狩獵的生活,許多村莊被掛在海拔700米至2300米的半山腰。
“一年到頭,我們家家戶戶的火塘是不熄滅的。”擺榔鄉尖山村村民阿學祥證實,山高氣溫低,布朗族祖祖輩輩養成了烤火的習慣。
為了保障雨季的燒柴,他們就得在冬季大量砍伐,生態環境一度遭到破壞。“每年冬季家家戶戶都要到山上砍柴。”李有貴說。
隨著生活水平和農網設施的進一步完善,這樣的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布朗族群眾開始使用家電,減少了對森林的砍伐。
2015年,云南中煙對口幫扶施甸后,實施了安居工程、生態環境保護等工程。五年來,云南中煙先后投入1.88億元提升生態環境保護。
眼下,走進布朗山寨,巍巍群山疊翠。“我們實施了安居工程,讓布朗族群眾搬進新家園住進新房子。”木老元鄉黨委副書記楊志誠介紹說,搬遷讓布朗族群眾告別了火塘,守住了綠水青山。
這幾天,天空放晴,森林防火等級偏高,48歲的木老元村水溝腳村民小組護林員阿新懷心理有些不安,他每天11時就開始巡山。
“我們巡山的同時,要向群眾宣傳防火知識和野生動物保護知識。”阿新懷告訴記者,他負責守護的山林有500多畝,一個月至少要巡護22天時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守護好山林的同時,布朗族群眾大力發展林果經濟,種植了核桃、軟籽石榴、沃柑等。
守住青山綠水,建設美好家園
地處四大山腹地的木老元鄉,立體氣候明顯。“我們重點打好‘綠色生態’和‘民族文化’兩張牌,念好一部‘山字經’。”楊志誠表示,全鄉將圍繞“山下果蔬牛,山上藥材羊”實施產業布局。
五年來,在云南中煙的幫扶下,與木老元鄉毗鄰的擺榔鄉,圍繞建設“一個生態旅游圈、二大產業支柱、三大產業分區”脫貧戰略,全面推進蘋果、藍莓、軟籽石榴兩個核心基地和三個示范基地建設。
飲水之路:從竹筒背水到自來水
“嘩嘩嘩……”臨近中午,李玉鳳準備做飯。一擰水龍頭,干凈清澈的自來水流淌而出。李玉鳳是木老元鄉集鎮安置點——吾巴拓布朗族村民,今年78歲。“我們小時候要用竹筒去背水,一走就是一兩公里。”李玉鳳回憶,那個年代,身上背著的水會溢出來將衣服打濕,回到家也只剩下半竹筒水。
“背水艱難是小事,有時還會遇到水源點水量不夠的時候。”李玉鳳說,小時候,家人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背水。
為了能喝上水,布朗族群眾各自到深山里尋找水源,近一點的要走一兩公里山路,遠一點的則三四公里。干旱季節,水源點的水枯竭了,只能吃雨季水塘里集的,因為水渾,一年下來要吃下不少泥土。
“一年一人吃下十個土基。”這是木老元流傳著的一句話。
直到90年代,布朗山寨修通水渠引來山泉水,寨子里也挖了水井。布朗山寨告別了背水挑水的歷史。
“現在我們下木老元村民小組還有4個水井遺址呢。”李玉鳳告訴記者,現在農村的自來水流水量大,大家用水都不用愁了,水好了,做出來的飯都香了。
2000年,布朗山寨架設了水管,引來了安全之水。2013年,通過實施人飲項目,解決了農村人口飲水保障問題,木老元鄉和擺榔鄉農村飲水自來水通水率100%,水質合格率100%。
引來自來水,迎來新生活
五年來,云南中煙在木老元鄉和擺榔鄉實施水利項目25個,架設管道80多公里。
從“喝水難”到“有水喝”,從“有水喝”到“喝好水”,一處處飲水工程不斷在布朗山寨鋪開。
如今,布朗山寨建起了自來水廠,喝上了放心水,水利工程設施逐漸得到完善。
夢想之路:從“放牛郎”到“讀書郎”
在崇山峻嶺之間,一棟具有現代氣息且建筑色彩具有當地民族底蘊的高大樓房,依山傍水拔地而起。
從上往下俯瞰,樓房的外觀仿佛是一本打開的書,又像一只展翅飛翔的雄鷹,寄托著布朗兒女步入知識階梯,飛出大山走向世界的夢想。樓房建筑風格突出少數民族建筑特點,外觀主體顏色以土黃色和棕色為基調,從顏色主體元素上寓意了少數民族固有的穩重、樸實、勤勞、助人的品質。這就是木老元鄉中煙教育園區——木老元鄉民族學校。
木老元鄉民族學校拔地而起
“這里原來是一片坡地。”據普向忠校長介紹,以前,木老元鄉有15所學校,教學點分散,其中“一校一師”就有8所,一個學校零星幾個孩子,所有年級在一個教室里上課。好的老師留不下來,教育質量提不起來,孩子輟學率較高。
2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