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變綠洲,沙丘起高樓”,紅寺堡區舊貌換新顏。 紅寺堡區委宣傳部供圖
曾經,這里是“天上無飛鳥,風吹沙石跑”的荒涼之地;如今,這里已呈“荒漠變綠洲,沙丘起高樓”的新面貌。從曾經的一口舊鍋、一床破鋪蓋,到現在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學有所教的新生活,自“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搬遷而來的貧困群眾,走上了幸福路。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全國最大的異地單體生態移民扶貧集中安置區,于3月4日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讓“搬得出、穩得住、管得好、能致富”的莊嚴承諾變為了現實。
國家煙草專賣局自2015年開始對紅寺堡區定點扶貧,至今累計投入扶貧資金9500余萬元,積極推進產業和就業扶貧,為助力當地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重要貢獻。
住著寬敞的新房,每年有養牛的分紅,閑暇之時還能到附近的葡萄園打零工,對于56歲的海學山而言,這樣的新生活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海學山一家,2012年從寧夏南部固原山區搬遷至紅寺堡區。由于沒有技術、沒有產業,海學山與妻子只能靠在周邊打零工維持一家生計。
一窮二白的窘境,曾讓海學山對未來失去信心。
生活出現轉機,從養牛開始。考慮到紅寺堡區特有的自然資源優勢,國家局為紅寺堡區量身打造了“中煙飛地肉牛養殖項目”。
“2018年年初,村上開始宣傳中煙飛地肉牛養殖項目。我跟妻子商量后,東拼西湊了2萬元,又從銀行貸了10萬元貼息貸款加入了該項目。當年收益1.8萬元,在下半年就脫了貧、摘了帽。”海學山說。
該項目第一期按照“政府提供場地、中煙提供資金、銀行提供貸款、農戶獲取收益”的模式運作,其中煙草專項幫扶資金投資用于園區建設,銀行貸款則用于購置牛犢。據悉,當時參與的560戶貧困戶,戶均收益達12350元。
資金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規劃走。在國家局的大力支持和掛職干部的用心幫扶下,中煙飛地肉牛養殖示范園區經過兩年多的運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得益于第一期經驗積累,當地又探索了新型農村規模化養殖新路徑,即組織有養殖意愿的農戶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社員自主飼養,進一步提高了貧困戶的積極性。目前參與的520戶群眾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35戶。園區肉牛存欄量為1285頭,預計7月份將達到3000頭以上。
牽牢“牛鼻子”,鼓足錢袋子。隨著中煙飛地肉牛養殖項目精細化、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產業外力已逐步轉化為當地群眾主動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站在新起點,我們將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增強‘造血’功能,讓老百姓有技能、有產業、收入穩,確保已脫貧的不返貧、邊緣人口不致貧、小康路上不停步。”國煙扶貧干部、掛職紅寺堡區副區長王亮說。
當然,一個養殖園區的輻射范圍畢竟有限,讓更多的群眾融進來、富起來才是關鍵。在這一方面,國家局實施的精準到戶幫扶項目的帶動效應正在逐漸釋放。
例如,重點對弘德、同原、龍源、新集和紅川五個“十二五”生態移民村養殖牛羊的農戶和合作社給予飼草料補貼,帶動更多貧困戶加入養殖隊伍;加大技術培訓力度,定期舉辦先進養殖技術培訓班,邀請加拿大肉牛養殖專家為養殖戶答疑釋惑。特別是針對疫情影響,協調相關部門及時開通鮮活畜產品運輸的“綠色通道”,有計劃、有組織地做好牛羊出欄補欄工作。
“在紅寺堡區產業發展從無到有的過程中,煙草行業的幫扶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從資金支持到技術指導,幫扶措施日趨完善。目前,全區共有3000余戶居民從事養殖業,5個生態移民村肉牛養殖量達10000余頭,群眾有了產業、脫了貧、致了富,生活更有奔頭。”紅寺堡區農業農村局畜牧獸醫服務中心主任李應科說。
摘窮帽、拔窮根,必須有良好的產業做支撐,也需要穩定的就業作保障。而地處紅寺堡區弘德工業園的弘德包裝材料有限公司在保證財政增收、穩定社會就業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弘德公司成立于2011年,由湖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陜西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雙維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出資建立,是煙草行業為支持寧夏黃河善谷慈善事業、西部民族地區發展和當地百姓脫貧增收而投資建設的扶貧項目,并連續多年成為當地稅收貢獻第一大戶。
可以說,弘德公司自成立之初,就自帶公益和扶貧的屬性。“自公司成立以來,我們始終堅持用工政策向紅寺堡傾斜,通過提供穩定的就業渠道,實現了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的轉變,幫助貧困戶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弘德公司總經理馬桂芹說,目前公司共有員工282人(正式員工203人,業務外包用工79人),其中有66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們解決了就近就業問題,實現了掙錢持家兩不誤。
在疫情防控期間,弘德公司牢記自身使命,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產經營,積極拓展訂單,增加了企業效益,員工的收入也不降反增,進一步鞏固了紅寺堡區的脫貧成果。
通過量身打造,利用“雙業”拓路,在煙草行業的幫扶下,如今的紅寺堡人,正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描繪出一幅民富景美產業旺的畫卷。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