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煙草人的幫扶下,布朗族山寨煥發出勃勃生機。云南中煙供圖
周樺制圖
6月的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布朗族山寨,綠意盎然、生機勃勃,村里道路平整、新居亮堂。
誰能想到,5年前這里還是木楞房、泥巴路。由于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薄弱,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和擺榔彝族布朗族鄉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025人,貧困發生率分別為33.04%和30.50%。
2015年以來,云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對口幫扶施甸縣,先后派駐扶貧人員13人,投入幫扶資金6.17億元,實施布朗族整鄉推進整族幫扶項目。他們將幫扶項目精準安排在以木老元鄉、擺榔鄉為主的布朗族群眾聚居區,實施安居工程、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生態環境保護、素質提高、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提升七大工程。
5年后,木老元鄉、擺榔鄉“大變樣”,曾經“刀耕火種”的深度貧困區變成了風景秀麗、環境優美的“金布朗鄉”。目前,兩鄉貧困發生率分別降至0.63%和1.4%,其中布朗族實現了整族脫貧,累計脫貧5769人。
一個“直過民族”的跨越
從木老元鄉哈寨村出發,經過一條筆直寬闊的硬化路,就來到了龍潭村村民李買秀的家。
李買秀今年85歲,幾個孩子都在外地務工。2018年,在當地政府與云南中煙的幫助下,李買秀告別了自己處在滑坡點的“杈杈房”,熱熱鬧鬧地搬進了新居。
與她一同搬進新居的,還有龍潭村新街村民小組、魯家寨村民小組的36戶村民。對他們而言,這是新生活的開始。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地無三尺平,崖比耕地多。”木老元鄉、擺榔鄉的布朗族村落,大都建在海拔700多米到2300多米的高山峽谷之中,從遠處眺望,就像“掛”在半山腰上。
千百年來,這個“住在山上”的民族一直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龍潭村的一位老人告訴記者,在他小時候,刀耕火種收獲的糧食只夠吃幾個月。一到缺糧時,村民們只能去山上挖野菜、打獵,多方尋找食物填飽肚子。
新中國成立后,布朗族群眾從原始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到2015年,木老元鄉、擺榔鄉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仍有4025人,貧困發生率居高不下。
施甸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木老元鄉黨委書記王冰凌坦言,由于長期處于封閉狀態,布朗族聚居區的群眾生產生活方式較為粗放,“臟亂差”成為常態。
轉折發生在2015年5月。當時,根據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安排,云南中煙對口幫扶施甸縣,實施布朗族整鄉推進整族幫扶工作。
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工作要求,云南中煙制定了“三年攻堅、兩年鞏固”的行動計劃:在木老元鄉、擺榔鄉投入安居扶貧工程資金2.77億元,分批建設特色民居2306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602戶,修繕加固、原地拆除重建2794戶,并配套排澇溝、入戶道路硬化、衛生處理設施、太陽能路燈等。
五年里,一條條硬化路通到了村民家門口,一條條安全飲用水管架設到布朗族群眾家中……如今,行走在布朗族鄉,一座座極具民族特色的“小洋樓”錯落有致,寬敞明亮的學校里傳出孩子們的瑯瑯讀書聲,衛生室被設備先進的醫院所取代,幾乎村村都建起了活動廣場。
五年的幫扶,讓這個身處大山的“直過民族”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一條“通向未來”的坦途
幫扶路上,云南中煙深刻意識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結合實際情況,云南中煙在木老元鄉、擺榔鄉投入近億元產業發展資金,圍繞打造布朗山鄉特色產業體系,堅持煙葉、茶、畜禽、林下經濟和打工收入“五個不能丟”,創新“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等產業模式,有效增強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與底氣。
在擺榔鄉雞茨村,村民張玉忠正給家里的牛喂食喂水。
“這些可都是家里的寶貝,全家的主要收入就靠它們了。”張玉忠告訴記者,2017年,在云南中煙的幫扶下,他開始養殖西門塔爾牛,經過近3年的培育,已由最初的3頭發展為8頭。去年他賣掉了3頭牛,收入2萬多元。
張玉忠說,最初他還有點擔心,沒想到云南中煙駐村工作隊不僅幫他找好了市場,還聯系專人教他養牛技術。
此外,云南中煙駐村工作隊還幫助雞茨村建起生豬養殖小區,通過“村集體+養殖小區+合作社+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模式,引入本地合作社運營,所有固定資產全部量化到村集體和44名貧困戶,以入股方式進行養殖分紅。
“我分到了20頭豬,以每頭100元左右算,每年給我的分紅就是2000元左右。”張玉忠說,從2017年開始,他已經連續3年拿到分紅。
長效產業,遠不止于此:
在擺榔鄉尖山村,600畝古樹茶園在村委會和駐村工作隊的規劃下,搖身一變,成為接納12名貧困戶就業的古樹茶加工車間;
在木老元鄉,1000多平方米的現代蛋雞養殖場拔地而起,單棟雞舍輻射建檔立卡貧困戶90戶,實現戶均增收3000元左右;
木老元鄉木龍源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國良是一名布朗族群眾,還擔任木老元村村委會副主任。2015年以來,他帶領社員發展青豌豆、青蠶豆種植,助力15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摘帽;
……
在施甸縣縣委書記施繼平看來,云南中煙將現代發展的理念注入施甸縣脫貧攻堅工作中,用企業的精準化推動扶貧的精準化,為全縣脫貧攻堅工作樹立了榜樣。
更大的變化來自思想的轉變。“云南中煙的幫扶,不僅清除了發展的阻礙,還挪走了百姓心中的‘大山’。”擺榔鄉黨委書記段從坤表示,布朗族群眾從以前的“打酒去”到現在的“打工去”,精神面貌為之一新。
如今,在布朗族村落中,“感黨恩、跟黨走、奔小康”“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不怕眼前山高,只怕心中沒路”等標語隨處可見,這是布朗族人民感激之情的生動表達。
今年5月17日,施甸縣宣布脫貧出列。但云南中煙的幫扶,仍在繼續。
“我們將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堅持把產業扶貧、就業扶貧作為鞏固提升脫貧質量的根本之策。”云南中煙黨組書記、董事長陳衛東說,云南中煙將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以高質量的脫貧成果接受歷史的檢驗、接受實踐的檢驗、接受當地人民群眾的檢驗。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