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控制吸煙協會發布了2022年度熱播國產影視劇煙草鏡頭監測結果,其中電視劇《親愛的小孩》、電影《絕望主夫》獲評年度“臟煙灰缸獎”,引發熱議。
該獎項系我國自2011年起參照國際控煙大會頒獎方式設立,專門“獎勵”過多展現吸煙元素的影視作品。據統計,2022年上映的30部國產電影中,有煙草鏡頭的影片高達17部,占全部影片的56.7%;煙草鏡頭總個數為267個,總時長為1873秒。由此可見,應該反思的不止被點名的兩部作品。
1996年,我國就已開始施行《煙草廣告管理暫行辦法》,對煙草廣告的投放位置、廣告詞內容都作出了明確限制。2019年國家衛健委等八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控煙工作的通知》,特別提到加強對影視作品中吸煙鏡頭的審查,盡量刪減在公共場所吸煙的鏡頭,不得出現未成年人吸煙的鏡頭。對于有過度展示吸煙鏡頭的電影、電視劇,不得納入各種電影、電視劇評優活動。
但質疑的聲音也隨之出現。部分影視行業從業者表示,在塑造影視劇人物形象時,吸煙是一種成本較低、還原度較高的塑造手段,用吸煙動作來傾吐情緒、充實場景、烘托氛圍乃至推動人物社會關系的發展,在行業內較為普遍。也有不少觀眾覺得,特定時期特定身份的人物若缺少了吸煙的鏡頭,似乎“缺了點魅力”。往前細數歷屆“臟煙灰缸獎”的獲得者,也不乏《我不是藥神》等口碑頗佳的作品,《讓子彈飛》等帶有鮮明歷史特點的作品。藝術表達的需要與禁煙控煙要求,似乎擰成了解不開的死結。
“魅力”也好,“時尚”也罷,并非煙草的先天屬性,而是成熟的商業營銷邏輯。從手持香煙姿態優雅的時髦女性,到叼煙的西部牛仔,廣告的美化作用讓萬寶路香煙在20世紀深入人心。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也曾論述過“時尚作為一種話語權影響著個體的生活”,我們關于吸煙的“美好想象”多半是舊日幻影,其象征意義借由經典的影視作品得到延續。成年人尚難辨明個中利害,對于青少年群體而言,這份誘惑則更加難以拒絕。但若因此染上煙癮,未免讓人遺憾。
必須意識到,有無吸煙鏡頭與作品本身的質量并不直接相關,控煙與口碑可以兼得;但吸煙鏡頭和煙草廣告對于青少年群體的價值觀塑造有著較大影響,孰輕孰重一目了然。更何況,當前影視劇面臨的問題是吸煙鏡頭的濫用,無意義的吸煙刻畫本就應該被取締,必要的鏡頭也應遵循控煙的價值導向,避免過度解讀。
今天是第36個世界無煙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無煙,為成長護航”。為青少年成長打造無煙環境,不僅要落實于日常生活,也要在觀念層面發力,提升他們對控煙理念的理解和認同。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