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息縣劉鄧大軍渡淮紀念館,記載著“將軍試水”的佳話。1947年8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在千里躍進大別山的革命征程中需要突破最后一道天險——淮河。大軍渡淮河之前,渡河指揮員報告說,淮河正處于汛期,河面太寬,水太大,不能架橋,更不可能蹚水過河。8月27日凌晨,劉伯承帶上警衛員,手拿一根長竹竿來到渡口,乘上竹排,邊渡河、邊用竹竿探水,親自測量水位。經實地勘察后,劉伯承判斷河上完全可以架橋。27日拂曉,淮河水位驟降,劉伯承又親眼看見上游有人牽馬涉水過河。于是,他立即下令部隊迅速蹚水過河,并命人在水淺的地方做上標記,以便大家沿河面上的標記,手拉著手分成多路蹚水過河。
“將軍試水”的故事帶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順利推進工作、解決問題,必須深入調查研究。只有深入調研,才能真實全面客觀了解掌握事物的本來面目和真實狀況,為科學決策提供有益參考,從而找到有效解決問題的辦法措施。
深入實際調研。“要了解情況,唯一的方法是向社會作調查。”想問題、辦事情、做決策,既要“身入”更要“心入”,不但要聽匯報,更要親臨現場調查研究。這樣,才能全面了解真實情況,掌握事物的本來面目,把握事物發展規律,找到解決問題之策。誠如劉伯承渡淮河前親自乘船“試水”一樣——只有親自實地勘察,方能準確下達蹚水過河的命令。
深入群眾調研。遇到困難怎么辦?好辦法從哪里來?答案就在群眾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人類社會車輪滾滾向前的根本動力。焦裕祿生前說過:“當工作感到沒辦法的時候,你就到群眾中去,問問群眾,你就有辦法了。”面對新時期改革發展進程中遇到的這樣那樣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有人之所以會感到“棘手難辦”,甚至“束手無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深入群眾不夠,向群眾學習不夠。群眾的實踐是最豐富、最生動的,群眾的感受是最真實、最直接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往往就在其中。要通過召開座談研討、實地走訪、蹲點調查、典型調查、現場考察、網絡調查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徑,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一線,聽民聲、解民情、聚民意,使調查研究的過程成為聽取群眾意見、集納群眾智慧的過程。
帶著問題調研。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問題意識,帶著問題去調研。調研不能漫無目的,要立足實情,結合實際,實事求是,有目標方向,增強調研的針對性。帶著問題來,奔著問題去,在推進改革事業發展進程中,善于抓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方面問題突出就要聚焦哪方面,哪環節出問題就要調研哪環節。通過抓主要、抓關鍵、抓重點,才能“牽一發而動全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把問題的由來調查清楚,把問題的本質規律把握清楚,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對策研究清楚,不斷形成推進工作、解決問題、破解難題、化解矛盾的思路、措施和辦法,使調查研究的過程變成發現問題、剖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