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新余煙草積極探索黨建新路徑,把黨建聯盟作為基層黨建工作解題的切入點和發力點,組織協調電信、稅務局、海關、新余學院、農村農業局等成員單位,成立區域黨建聯盟工作領導小組,通過資源共享、雙向共贏、形成共同的價值理念和良好的共建氛圍。黨建聯盟建設有效提升了基層組織力、提高了基層黨建工作質量和黨員隊伍素質,助推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一、基層黨建存在的問題分析
1.黨建基礎工作不扎實。從各基層黨組織機構崗位職責上看,有不少崗位職責傾向生產經營發展,“重業務、輕黨建”現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把黨建內嵌生產經營各領域有差距,體現黨建融入全生產經營過程上的效果不明顯。從黨建檢查結果看,黨內組織生活質量不高、基層黨務工作者能力素質有待提升。與先進單位相比,我們的“優秀黨支部”評比、驗收標準還有待提高。
2.基層黨建資源有限。目前大部分基層黨組組黨員資源有限、活動半徑小,在組織活動和人員力量方面比較薄弱,多數是被動執行黨建基本制度等規定動作,存在條塊分割、單獨開展的情況,導致黨建活動特色亮點不明顯。
3.協同發展意識不強。從內部看,由于基層黨組織過分依賴過去自上而下的縱向管理模式,單位與單位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黨建與中心工作之間資源共享共建的意識不強,不能很好地形成互補優勢。從外部看,我們行業特殊性,業務上很少與地方政府打交道,導致與地方政府間往往缺少溝通聯系,造成企地合作不夠緊密、不夠牢固的現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建工作發展質量。
二、構建黨建聯盟的實踐途徑
結合現實情況,新余煙草有針對性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在不斷嘗試黨建聯盟探索之后,構建了“1346”工作模式(即“一個組織體系”“三個工作機制”“四個功能分區”“六個共聯共建”),讓落實黨建“共融、共建、共創、共贏”模式中有思路、有抓手、有舉措。
建立“一個組織體系”。成立黨建聯盟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為黨建聯盟單位黨建工作負責人,簽訂聯盟協議,明確聯盟目標、形式和工作內容,為聯盟工作開展設立基本準則。各聯盟單位承擔工作領導小組委派的任務,積極參加舉辦的各項活動,主動共享資料和信息,及時提出意見和建議。
遵守“三項工作機制”。即“責任化”輪值制度,為保證活動持續有效開展,每月由一個成員單位牽頭負責聯盟日常工作、協調活動開展,成員輪流擔任牽頭人。“常態化”議事制度,每半年召開一次黨建聯盟會,交流聯盟工作開展情況,商討聯盟工作重點。每年召開一次總結會議,總結亮點和不足。做到大事共議,難題共解,保障機制常態化運作。“清單化”活動制度。根據聯盟成員的不同領域和職能職責,建立人員信息、活動情況等清單臺賬,按照邀約--應約--履約“三步”走模式,明確重點任務、時間、要求和工作分工,每季度公布一次活動開展情況,推動服務資源最佳整合。
打造“四個功能分類”。為聯盟活動更有目標和方向,著力在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互促共贏上下功夫,對聯盟日常活動做了四個分類:志愿服務活動類,理論學習類,文體活動類、中心業務工作類。各基層支部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發起活動邀約、積極參與應約。
開展“六個共聯共建”。“六個共聯共建”形成了從政治理論聯學、優勢資源聯享、黨員隊伍聯育、實踐活動聯辦、中心工作聯動、作風紀律聯抓的六項重要職能的工作格局。政治理論聯學:聯合開展應知應會、主題黨日、優秀黨課等,提高黨員黨性修養。優勢資源聯想:各成員單位列出可供大家共享的人、財、物優勢資源。實踐活動聯辦:聯合創建黨建責任區、黨員先鋒崗,開展黨員志愿服務,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基本隊伍聯育:對標對表勞動競賽等主題實踐活動,強素質練內功講擔當,消除黨員空白班組。中心工作聯動:找準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有效結合點,解決“卡脖子”問題,用黨建成果檢驗發展成果。作風紀律聯抓:聯合開展作風整治座談會、黨紀學習教育、警示教育現場教學、交叉檢查紀律問題等活動。
三、黨建聯盟的實踐成效
推進區域黨建聯盟工作以來,新余煙草在黨建聯盟中發揮“火車頭”作用,通過主動策劃各項活動、積極聯系成員單位,充分組織各黨支部開展業務交流、團隊建設、集智攻堅,有效促進區域黨建工作夯基礎,助力生產經營管理上水平。
1.在主動搭臺中凝聚共識,提升破題攻堅合力。今年以來,全市系統以黨建聯盟為“紐帶”,黨支部積極響應、主動融入,通過參與聯盟各項共建活動,加強業務交流、經驗借鑒、改善提升,努力形成共建共享共進的黨建工作氛圍,例如:專賣、內管部門聯合公安、市監、郵管等多部門,開展市場聯合執法等專項行動,如何深挖線索,精準打擊“辦大案”等交流座談會,有力地推動卷煙打假打私工作深入開展。營銷中心聯合中煙、本地商會、企業等開展“雙走進”交流活動,做好“喜宴”“企業年會”等專項活動,深入市場開展調研活動,了解市場需求,幫助客戶拓寬經營思路,持續調優市場狀態,不斷提升零售客戶和消費者滿意度。分宜縣局聯合法規部門與律師事務所、社區、村委等開展鄉村普法公益活動,特邀律師事務所法律顧問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向大家講授了如何解決常遇到的民間借貸、交通事故、婚姻家庭、相鄰權糾紛等問題,宣傳煙草專賣法的相關法律法規。安全部門聯合消防大隊、紅十字會開展消防安全意識和應急救護知識培訓,提升職工自我保護能力和救助能力。
2.在主動服務中贏得人心,提升示范帶動力。黨建聯盟的服務職能向社區、零售戶、社會群體延伸,將黨建聯盟與我為群眾辦實事相結合。國慶期間與中山社區聯盟開展“紅心向黨、共慶華誕”系列活動,有傳統射箭、投壺等趣味活動,還有當下流行的“非遺漆扇DIY”。還開展了“書香進社區 墨香暖人心”的活動,為社區書屋捐贈了200余本書籍和30余套書法用品,組建了公益書法班,讓轄區居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豐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機關一、四、五支部與零售戶聯合組建了3處“紅心美.愛心驛站”,為環衛工人、快遞員、外賣小哥等戶外工作者提供免費手機充電、茶水飲用、應急藥箱、雨傘借用、食品加熱等應急服務。
3.在隊伍聯育中激發活力,提升員工素質能力。為推進教育資源共享,解決理論學習形式單一的問題,與新余學院聯盟,充分利用高校場地和教學資源,全體機關人員到馬克思主義學院VR思政教學研究中心體驗思政課虛擬仿技術。讓我們的員工不用出遠門就能接受紅色教育,達到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場學習的逼真效果,提升了理論學習效果。市直機關工委第一網格所屬單位主題活動現場觀摩交流活動在我局召開。由小小氣排球牽動的黨建大聯盟,開展聯誼賽共10余場,各支部分別與聯通、農業農村局、稅務局、供電公司等多家單位開展友誼賽,既提高了干部職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培養了團隊協作的精神,有豐富員工精神文化生活。各成員充分發揮黨建聯盟的橋梁紐帶作用,增強了黨員對聯盟各項活動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更加積極地參與各項活動,共同為聯盟活動獻計出力。
四、“黨建工作聯盟”建設經驗和啟示
黨建工作聯盟作為新興的一種黨建工作機制,能夠較好地解決黨建工作弱化虛化邊緣化的問題,促進均衡化發展。在有效的探索實踐中,展現出了一定的生機和活力。但要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彰顯更大作為,還需從健全保障機制方面用功著力,以加強基層黨的建設效能。
1.堅持以思想為先導,強化聯盟共同體意識。探索建立黨建工作聯盟,把不同層級、不同職能的黨組織連接起來,搭建聯動平臺,提高黨員特別是黨務干部對黨建工作聯盟建設必要性、重要性認識和合作意識,充分認識到成員單位不僅是黨建共建活動的參與者,更是推動者,積極主動的為聯盟共建出謀劃策,切實在實踐中孕育共建文化。通過思想上的共識實現黨建工作轄區共治、資源共享、雙向共贏、形成共同的價值理念和良好的共建氛圍。
2.堅持以服務為宗旨,構建全方位的聯盟服務體系。黨建聯盟的成立,把黨組織的政治功能、組織功能與服務群眾相結合,直面群眾需求,找準工作重點,提供精準服務,有效整合各類資源,推進實際項目,廣泛搭建服務平臺,拓展服務領域,開辟服務途徑,增強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更好展現黨建聯盟對黨員群眾的服務和成效。
3.堅持以制度為保障,落實聯盟單位主體責任。一是探索黨建聯盟標準化模式,定期聯盟活動進行檢查指導,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充分發揮創造思維,每季度召開聯席會,通過其他會議形式研究部署工作計劃、探討解決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通過召開黨建活動現場推進會的方式,及時將黨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創新辦法、實施載體、促進生產的做法和成果展示出來,進一步啟發和拓寬各項目黨組織的工作思路,確保黨建活動始終持續開展。同時要積極總結、推廣成功的黨建經驗,讓更多的基層黨務工作者掌握先進的工作方法,擴大聯盟隊伍和成效。
4.堅持以合力為優勢,發揮聯盟服務中心的作用。結合黨建聯盟工作實施方案,與本單位本支部工作職責,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生產經驗重點難點為切入點,共享陣地、學習資源等方面,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內部交流學習活動,有效激發黨建整體活力。拓寬聯盟范圍,充分發揮黨建“最大同心圓”的作用,開實行專班化運作、清單化管理、系統化調研、項目化推進,充分發揮好各單位黨組織作用,用好聯盟內各類資源。
5.堅持以評估為手段,健全聯盟建設的考核機制。將“黨建工作聯盟”納入年度黨建工作總盤子,作為黨組織書記抓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的必答必考選項,切實增強推進黨建工作聯盟建設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把開展情況納入黨建年度評先評優中,對黨建聯盟工作實施情況進行評比,表彰先進、宣傳典型,以典型示范帶動全局工作的同步推進。推動企業安全生產、質量提升、服務保障、管理創新等各方面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切實現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高質量發展。
黨建聯盟建設實現了區域內資源的深度整合與高效利用,為公司黨建水平的整體躍升奠定了堅實基礎。下一步,公司黨委將持續在實踐中探索、總結與提升,不斷優化黨建聯盟的運行機制,共同推動區域黨建工作向更高層次、更寬領域邁進,為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的紅色動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