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檢察日報》報道 不久前偶遇一位“領導”,談起最近的生活苦不堪言。原來自2013年底中央下發《關于領導干部帶頭在公共場所禁煙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來,向來煙癮大的他便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不由得感嘆做官難,做不抽煙的領導干部更難。
要求領導干部在公共場所禁煙,這只是重申了作為普通公民的法律義務,緣何會引致領導干部如此不適呢?這大概反射出當前法治的某種痹癥,當被領導視為治民之法用到治官時,感到不習慣乃是自然反應。這也從側面表明,在執法過程中,領導干部構成了關鍵因素,既是各項政策的制定者,又是執行者,本身也應是受到制度規范的守法者。這一行使權力的群體如何看待法律、如何對待執法行為,乃是法治生成的重要影響因素。
眾所周知,我國在控煙執法方面“欠賬”嚴重。導致禁煙執行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也與領導干部的態度甚至作風相關。破除執法困境的一個突破口,不妨就從領導干部的不適應開始,通過自上而下的責任化安排,并通過自下而上的倒逼式監督,率先將官僚體系納入嚴格執法的鏈條中。這樣既能突破禁煙執法中最難克服的“堡壘”,從中確立執法的權威與底氣;又能通過領導干部帶頭守法,塑造移風易俗的良好環境氛圍;更重要的是,這種禁煙行動所引起的必然邏輯環節,便是加大對官員煙草腐敗的治理。
日常生活中,煙草往往成為拉關系、搞腐敗的“敲門磚”。“禮品煙”、“特供煙”由此也層出不窮,“公款消費香煙”更相當普遍。官員吸煙現象的衍化,不僅帶來禁煙執法上的障礙,更隱含著刺激腐敗的極大危險。在一種不良的官場文化中,煙草容易刺激官員畸形的消費心理,而這恰是腐敗的重要溫床。一些干部在煙越抽越貴的迷霧中自己慢慢也“飄飄然”,失去了公務員的本性與倫理,最終滑入貪腐的深淵。
當然,相對于公共場所禁煙而言,治理官員的煙草腐敗更難,因為它會隨著治理政策的加強而改頭換面、暗渡陳倉。但不容低估的是,這種扭住現實問題治理腐敗的微觀思路,無疑值得期待。于改革背景下談論腐敗治理,中國需要的不再是理論與主義,而是問題與動作。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禁賀卡、禁月餅券、禁公款購鞭炮等條條禁令,看似都是反腐倡廉的細枝末節,但恰恰是一種踐行制度的實際舉動。從制度運行的角度看,這些小事最終都指向公款消費、奢靡腐敗,都旨在激活法律制度的權威和效能。
以往很長一段時期,我們就腐敗治理談論更多的是宏大制度的架構,如何從體制和制度上設計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制度籠子,某種程度上也將腐敗高發歸結為制度不健全。這種唯制度論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讓人對現實中的問題缺乏敏感度,對制度執行中的規避現象缺乏應有的警惕。時至今日,在較為完善的制度框架下,我們真正缺乏的往往是針對一種現象、一種問題,逐個逐個解決的恒心與毅力。
其實,對于腐敗治理也好,針對法律實施也罷,當下踐行法治離不開這樣的微觀思維。禁煙令抑或是其他各種“緊箍咒”,本質上都是矯正失衡的官員職業倫理,導正現代法治政府對官員的規范性要求。而從行為規范上看,真正起到實效的正是類似針對性強的微觀治理方案。當然,這種方案雖然微觀,但必須是長期穩定且可持續性的,由此才能在官員心中確立恒久的制度化預期,才能養成奉公守法的行為習慣。如果每一個問題都能得到這般長效治理,那么看似是為治本贏得時間的治標之舉,實際上也構成了法治落地的一步步腳印。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