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庭暴力”這個話題引發了大眾的廣泛討論,但是在泰國,在家抽煙也被認為是家庭暴力,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還要追溯到5月份。據《曼谷郵報》報道,根據今年5月底泰國新修的《家庭與發展保護法》規定,8月20日起,泰國在家中抽煙屬于違法行為,家中成員可告抽煙者“家暴”,泰國政府希望藉此減少二手煙的危害,罪名一旦成立將面臨法律的審判。
根據泰國新修訂的法律,在家吸煙可以被視為家庭暴力,因為它會損害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人的健康。雖然現在無法做到全面禁止,但它讓家庭成員能夠向當地的家庭保護中心提出投訴,然后保護中心將投訴轉交司法系統。目前對具體的懲罰細節還未明確。泰國境內有24個海灘包括知名的芭提雅、普吉島、華欣等地海灘都禁止吸煙。
近年來各國都在控煙、禁煙上采取了新的舉措,但將之列為“家暴”泰國是第一個。泰國在控煙方面還出臺了其他一些條例,比如距公共場所5米內禁止吸煙,最低合法吸煙年齡從18歲上調至20歲,禁止在海灘上吸煙,禁止攜帶、使用、進出口或銷售電子煙。
其實,從理性上來看,泰國的這項法規確實很有道理,畢竟,二手煙的危害更大,抽者無心,聞者有害。
但是從情感上來看,如果在家都不能抽煙的話,煙民會不會太悲催了?煙民越來越像過街老鼠了,人人喊打。
我國的控煙措施也越來越嚴,比如機場的控煙室被撤銷,高鐵也是不讓抽煙的,只能是停車間隙抽兩口,但是高鐵每個站停車時間很短,抽煙如同打仗,還要被列車員、火車站人員催促。最近連綠皮車的吸煙室也被輿論要求取消,煙民除了忍還能怎么辦?
再比如在香港,抽煙和做賊一樣,感覺像是吸毒,和民工一樣,露天地帶對著煙灰桶、垃圾箱抽幾口。那是因為香港是中國控煙最厲害的城市,在所有有頂、蓋的空間都不能抽煙。
抽煙有害健康,但每個煙民都很難戒掉。
不吸煙的人可能永遠也不能理解吸煙者的樂趣。
首先,吸煙可以調節人的行為和情緒,煙堿作為一種行為自動調節劑,當人的活動頻率低時它加快,當活動頻率高時它降低。因此,吸煙既可以使人興奮,也可以使人鎮靜。在焦躁或緊張時,吸煙可消除此情緒,在發困或頭腦反應遲鈍時,吸煙可使頭腦清醒,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吸煙可以緩解壓力,消除疲乏。其次,煙堿通過增強人腦海馬結構中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系來提高記憶力。煙堿可以刺激神經細胞釋放出更多的神經遞質,使神經細胞傳送更多的信息,這也就是煙堿增強記憶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
吸煙是人類社會進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傳統,是吸煙者選擇的一種生活習慣。吸煙是煙民群體的偏好表達,當其行使吸煙權力時如果不對他人的健康造成危害時,它是人們的一種正當權利。現階段,吸煙作為我國的一種社交文化是被傳統的倫理道德所允許的。卷煙已經成為中國人社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吸煙者權力等級及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且,私人場所的吸煙沒有危及公共利益,所以,吸煙者的吸煙自主權是正當的。
不過,自由權利的本質不是為所欲為。判斷自由與不自由的關鍵在于“是否對他人造成了傷害”。如果吸煙行為對他人身體健康造成了危害,對社會造成了利益損失,例如二手煙霧對被動吸煙者造成的健康傷害,那么政府可以從公共利益出發制定道德規范管制吸煙行為,這也是泰國政府認為在家抽煙是家庭暴力的原因。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說:“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我們都想要自由,可是我們的生活卻到處是枷鎖,我們也離不開枷鎖。這句話就很好地詮釋了什么叫以自我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吸煙是一種自由,但是不在公共場合吸煙,不在孩童及不吸煙者面前吸煙是對自己的一種約束,有需求的時候主動去吸煙室吸煙,也是一種修養。回到文章開頭,如果想在家吸煙,不在家庭成員面前吸煙、不讓家人吸二手煙也是一種修養。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